写实与写意相融展现中国油画风貌-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产业

写实与写意相融展现中国油画风貌

2020-10-26 15:51:41 来源:辽宁日报

  “格物——全国名家油画邀请展”引起业界关注,缘于——

  写实与写意相融展现中国油画风貌

  辽宁日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油画的当代发展、本土化发展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将什么样的油画作品带给大众,使其能够雅俗共赏,是油画家始终进行的思索和实践。“格物——全国名家油画邀请展”中的作品,将求索油画艺术规律作为中国油画发展的关切点,提供了具体可感、可鉴的民族化表达。

  10月12日,“格物——全国名家油画邀请展”在沈阳容美术馆开幕以来,全国各地的观众不断前来,展览不得不延期,以满足大众需求。一个严谨、学术性很强的展览,却吸引了多元的观众群,说明优质的艺术作品是共通共鸣的。

  透射当今国内油画创作取向

  对于沈阳人而言,在家门口就可以集中欣赏到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钟涵、马常利、张祖英、张钦若、丁一林、闫平等40多位名家的油画真迹,这事罕见也非常珍贵。这种珍贵是因为,大家名师之作仍是目前绘画者前行的定位坐标。他们引领审美,能够使观者获取从技法到精神各个层面的养分,提升综合素养。

  陶瓷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的作品《遗记·重生》 作者张娜

  40余幅油画作品格物以致知,代表着当今国内油画的创作水准。内容题材丰富,展现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风貌,贴切反映生活。人物绘画多表现普通百姓,包括少数民族老人、农民、工人等,生动传神。风景绘画中写生创作独具特色,让人身临其境。每一幅画作都运用多种油画艺术语言表达,构成多维的色彩和心灵世界。

  明晰油画本体语言的重要性

  油画的本体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油画味”,可通俗解读为色彩、笔触、造型、情趣。情趣体现个性的技法、想法和美的追求,体现画家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视觉观察方式。

  自15世纪油画得到完善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油画大师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时代的发展与画家自身的艺术探索、精神追求高度融合的一种必然。

  靳尚谊、全山石曾荣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作为中国油画的代表性画家,他们的创作融合了中国画写意和象征的美学观。

  靳尚谊、全山石、詹建俊、宋惠民、吴云华、曹明等画家用实践证明并回答了油画的民族化问题,即不论采用什么题材、风格、手法,必须坚持运用油画本体语言,以油画本体语言中的美感、质感、触感、色感等表达本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这些名家都强调,油画民族精神的探索和发展,不能离开油画本体语言的研究和坚持,一味片面强调民族化,并机械地将国画的写意与油画的写实相对立,使油画脱离油画本体语言,会丧失油画味,会使中国油画创作处于尴尬境地。

  体现中国哲学的理念与方法

  留学于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全山石,学到了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油画艺术精华,并将坚实的造型、微妙的色彩都统一于泼辣而富于写意性的笔触中。在创作上,流利豪放的用笔,沉着、饱和的用色,洗练、概括的艺术语言很富有表现力。肖像画构图严谨,形象生动传神。写生作品富于激情,痛快淋漓,不拘一格,近于中国画的大写意。他创作的《英勇不屈》《井冈山上》等作品成为经典。他说:“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元素、中国民族的精神以及个人特点构成了中国的油画。”

  靳尚谊多次强调:“画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是对于造型、色彩的修养。”他对于创新的理解和实践尤其具有启迪性:“《青年女歌手》我是用宋画作为背景,被誉为一种创新。当时天津博物馆发表范宽的作品《雪景寒林图》,我一看特棒,就采用了,创新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创新会有,因为你的个性是天生的,每个人画画的感觉都不一样,画好是关键。传统写实和现代是否矛盾?没矛盾。油画就是写实的画种,它的抽象绘画,现代主义的美也是由写实提炼出来的,你不会写实,油画什么风格都画不好,所以我选择画古典,后来我又研究和水墨画相结合的绢画。”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靳尚谊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瞿秋白》《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得到了广泛传播,既是对中国文化人精神肖像的探索,也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画风。展出作品《小晶》是其近年所画,体现其绘画的全面驾驭能力。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展览前言中写道:“这里展出的是全国当下具有油画艺术影响的名家作品,如果说我们一般人的油画和他们存在差距的话,缺乏的是油画本身厚实而深入的造型和意蕴绵长的色彩关系,以及如何将形色通过各富特征的笔性诉诸画布而形成的个性风采。这个展览以‘格物’为主题,把求索油画艺术规律作为当代中国油画发展的关切点,其意义是为当代中国油画再度确立学术目标。”

  沈阳市油画学会主席曹明进一步解读“格物”的意义:“格物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特有的探索事物真理性的哲学手段。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呈现出的形貌,而是其背后内在的动力和思想。在抛开‘画’这样一个表层指代后,展露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是绘画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索过程——人类作为自然界智慧的生灵交出如何为人的答卷。”

  经典鉴读

  JIANDU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妙逸并具成为文人画代表

  凌 鹤

  元代画家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卷为绢本设色,长59厘米,高23.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为元代著名书画家,是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其绘画自成一格,成为历史上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秋郊饮马图》画的是秋郊平原水泽,一红衣奚官遛马,近处双马似嘶如闹,远处双马追逐腾跃,余者皆入泽饮水。人物马匹形态生动。岸上林木稀疏,树叶错落。全画浑厚,设色浓丽,具有浓郁的情致和意趣。画面剪裁看似平淡,像是信手拈来之作,却显示出画家驾驭画面的非凡本领。此画为赵孟頫59岁时创作。

  故宫研究员单国强解读此画:“赵孟頫擅长人马图,总体追求刻意写实,一笔不苟。具体画风分为两类:一是宗唐人韩干之法,马尚丰肥,用色华丽,衬以山水树石背景,人、马、景合为一体;一是仿北宋李公麟之作,笔墨清淡,着力于线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的统一,不施色彩,以墨代色加以轻染。人马画中的人物均着唐装,风格既具‘复古’的唐画之韵又带浓郁的文人气息,有一定的创新性。”

  此画属仿唐人的工笔设色画法。红色衣袍在大青绿的草坪映衬下显得尤为夺目,有力地突出了主体人物。所率十匹骏马均骨肉停匀,活跃多姿,它们或奔腾追逐,或徐步缓行,或俯首就饮,或引颈长鸣,意态生动。

  布局上富有特色,以中景露地不露天及右开式构图,把平视、仰视、俯视三种造景方式有机地加以糅合,灵活地处理景物,使画面开阔舒展,疏密有致。画法亦将唐人的青绿重彩法与宋以来的文人笔墨法加以融合,别具新意。如人物线描工细劲健,又古朴中见隽秀;树石、坡陀行笔凝重,勾、皴、破、染并用,工谨中含清逸;青绿、大红重色中又兼施赭石、水墨,于浓丽中显清雅。总体风格行、利相兼,妙、逸并具,精逸技巧与文人雅韵结合,反映了赵孟頫晚年成熟的人马画面貌。

  画家邱汉桥认为,赵孟頫构图时空出绢底以表示湖水,淡墨轻扫以表示远岸,繁简得宜,意境辽远。这种画法正是董其昌所说:“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犷。”说明赵孟頫学习古人能扬长避短,独辟蹊径,体现他的“复古”与创新精神。

  艺术微论

  艺术创作应 深层关注城市文化

  文 心

  艺术家对养育自己的城市的艺术表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最熟悉也最具难度的课题。

  近年来,在东北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艺术家表现沈阳大工业题材的主题性创作逐渐增多,在继承与创新的主旨下,“理想与现实”仍存在着反差,模式化的表现方式已难以引起心灵效应。我们最常见的是表现钢铁文化,就会画一个钢铁工人;表现煤炭文化,就会画一群煤炭工人;表现信息化就会画正在操作计算机的从业者。一个展览几乎是各种雷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显单一、单薄。如何以更敏锐、更新颖、更深刻的艺术视角切入,来表达沈阳城乃至辽宁各市的工业文明的蝶变重生,需要艺术家认真思考践行。

  前不久,沈阳艺术节推出了一场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举行的陶瓷展览,重工业遗存得以在一个新的维度中重启生命价值。这个展览将历史重新以美学的面容链接到今天的生活,呈现一条手与金属的工业美学曲线,把矛盾拆解出统一的、人利用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天人合一”。

  如何表现城市工业文化,如何将具象性与理念性同时呈现。展览的创作者陶瓷艺术家张娜,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认为,在传统与现实间,传承人传承发展什么是一个共性焦点。将艺术创作视线投注在城市母体的文化底色上,进行跨界融合,是一种创新启示。

  文化的色彩是最丰富厚重的。艺术表现门类也是多种多样,关键是创作者是否去思考,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破与立,弃与扬,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最终留下的可贵的是什么,是辽宁精神的精髓。艺术,需要唤起人们对历史辉煌的追忆,对文化的自省、自觉、自信。艺术的感染力总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生活中生发,那些浮于表面的艺术创作与形式化的展览,将逐渐被人们漠视。能够让观众驻足凝眸的,一定是发自心底的认同。城市对人的影响渗入血脉,以城市母体为题材的创作最能引起共鸣、凝聚力量。正因此,表达城市文化的艺术,更应注重内涵性和多元融合,以唤起人们内心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对城市当下的关注,为城市的未来奋斗。

编辑:郑鑫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