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博物馆:草原文化的宝库-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展演

鄂尔多斯博物馆:草原文化的宝库

2020-11-07 09:30:31 来源:人民日报

鄂尔多斯博物馆

草原文化的宝库(华夏博物之旅)

人民日报记者  张枨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博物馆(图①,资料图片)以收藏鄂尔多斯古生物化石、鄂尔多斯古人类遗存遗迹、鄂尔多斯民俗文物而闻名,是内蒙古地区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2.3万余件(套),珍贵文物1024件(套)。

  图①

  铃首曲柄青铜短剑

  荷叶形玉杯

  牡丹纹褐釉剔花梅瓶

  蛇纹陶鬲(图片均由鄂尔多斯博物馆提供)

  铃首曲柄青铜短剑

  此柄短剑,通体色泽明亮,制作规整。铃首内铜球完好,震动仍可发出悦耳铃音。短剑整体保存完好,得益于保存环境和优良材质。

  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为常见的兵器,流行时间从商周至秦汉。

  北方游牧民族尚武,短剑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短剑,既有直柄直刃剑,又有曲柄直刃剑。

  短剑剑首变化最为显著,有铃首、环首,还有动物形首。众多的短剑中,铃首短剑时代最早,大约出现在商周。但这种短剑目前发现数量有限,并且在春秋战国之后被造型更为朴素的环首短剑取代。因为制作的精湛和数量的有限,此种短剑就显得更为珍贵。

  各种证据表明,这种短剑在较早时代主要流行于我国游牧民族活动的北方。循着短剑的足迹,大致可对商周时期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迁徙、交往路径有一定的了解。

  荷叶形玉杯

  荷叶形玉杯为莲花瓣形敞口,采用浅浮雕和镂空雕刻技法。器身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装饰华丽,雕琢精致,是元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元代玉器继承宋、金雕琢技法,又有所发展,形成了粗率豪放的特色。玉器加工工艺反映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表现出北方刀法简洁、粗犷刚劲的特点。

  牡丹纹褐釉剔花梅瓶

  这件牡丹纹褐釉剔花梅瓶,修长挺拔,纹饰自然,制作工艺自成体系,是典型的西夏风格,属于西夏文物中少见的精品,多次应邀国内外展出。

  这件梅瓶装饰了牡丹和奔跑的梅花鹿,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目前,这种装饰手法发现较少。这件瓷瓶对研究我国制瓷业,特别是西夏制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蛇纹陶鬲

  蛇纹陶鬲是朱开沟文化时期独具特征的陶器之一,主要用于煮制食物,形体较小,便于携带。因在器物的领部、裆部以及袋足等部位装饰有近似于爬行蛇状的细泥条附加堆纹,故简称“蛇纹鬲”。蛇纹鬲是朱开沟人适应生存环境的产物。当时,朱开沟人周边自然环境不断向冷、干发展,社会经济随之由农业经济向半农半牧转变。蛇纹鬲应运而生,后来成为游牧民族十分喜爱的生活器皿。

  朱开沟文化陶鬲分为侈口和敛口,这两种鬲中的部分陶胎较薄。使用时,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多数鬲的口沿外有小纽形錾(zàn),均为袋足,无实足根。

  1984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乡朱开沟村发现朱开沟遗址。该遗址时代上限约相当于距今4200年龙山时代晚期,下限约相当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特征,故命名为“朱开沟文化”。朱开沟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鄂尔多斯地区在夏商阶段的空白,破译了一段延续约800年、鲜为人知的鄂尔多斯古代历史。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