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带来的启示-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展演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带来的启示

2020-10-19 15:32:13 来源:辽宁日报

  来源:辽宁日报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带来的启示

生活出灵感 豪端现妙理

  辽宁日报记者 凌 鹤

  核心提示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千古流传,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尤其在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苏轼以生活为源泉的创作理念,饱含天人合一精神的中国写意、广博的学识修养、自勉从容的豁达态度,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学习借鉴意义。

  “十一”期间,北京故宫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引来全国各地的观众,一时间,微信、朋友圈持续刷屏。苏轼流传不朽的艺术佳作、文学经典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故宫举办此次大展,让文物活起来,惠及大众的精神与心灵世界。

  故宫展出的苏轼《新岁展庆帖》。

  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苏轼的传世书法佳作,还藏有部分重要的苏轼师友作品以及大量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相关艺术珍品。藏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类别涵盖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在藏品的整体数量、质量和丰富性上都具有优势。故宫前殿的新建景观通过投影,展示苏轼最广为流传和脍炙人口的诗词,配以符合诗词意境的院藏宋画,展现苏轼的重要人生阶段,留给观众与苏轼对话的遐想。

  展览分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第一单元命名为《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处的时代,包含米芾、黄庭坚等名家作品。第二单元为《苏子作诗如见画》,通过苏轼和后世书法家所书写的苏轼诗文作品,以及后人根据苏轼诗文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展现苏轼的文学造诣。包含赵孟頫、鲜于枢、祝允明、张瑞图、徐渭、文徵明等名家之作。第三单元是《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轼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第四单元为《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

  中国画写意小品《西江月》。

  艺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同时展现

  因为“乌台诗案”,45岁的苏轼被贬到黄州。在好友的帮助下,他自力更生,种地建房子,忙得不亦乐乎。此后的几年,苏轼谪居黄州,“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因为平易近人的性格,苏轼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喜爱。

  这个时期,苏轼创作出开一代尚意书风的千古名作《黄州寒食诗帖》,还有《临江仙》《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佳作。在黄州,苏轼虽然生活清贫,但恰恰是这种接地气的农夫生活,让他云游于天地之间,诗词、书法均达到高峰期,他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等美味。豁达自适的人生态度,豪放、善良、直率的人格魅力,有趣的灵魂也随着他的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书画评论家刘墨谈道,苏东坡的豁达超越、隐忍坚强、洒脱豪放都与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黄庭坚有句话:“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说的是艺术的本质一定要和人品有关系。苏东坡在书法史上之所以会有特别的意义,是因为他的人格、内心、情感和他笔下展现的风格高度吻合,时时刻刻能够安顿自己的心灵,这是中国文化、艺术给后人最大的益处。苏东坡说:“书出无意于佳乃佳。”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关键点就是它不仅是视觉艺术,它还烘托人的心性。

  经典鉴读

  JIANDU

  文徵明《秋葵折枝图》

  开创写意花鸟先河

  凌 鹤

  《秋葵折枝图》为纸本水墨,65.4厘米×30.3厘米,作者是明代的文徵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42岁起以字行,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因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集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代表。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徵明写意花鸟画造诣精深。其运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删减了烦琐的枝节,使所描绘对象的形质和神采都得到了恰当的表现,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从而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先河。文徵明的花鸟画大多细致、清丽、秀婉,偶作粗笔,大多寓奔放于凝重,气象雄浑,不施丹青,也光彩照人。文徵明在花鸟画上自成一派。他的设色花卉师从沈周,但工写结合,设色雅丽,有自己的特色。如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葵图》是其墨笔画佳作。此画写秋葵一枝,取其正面之势,与一般斜欹折枝不同。花开粲然,叶呈多貌,浓墨淡墨穿插其间,神韵清俊疏朗。

  文徵明虽然大器晚成,但文采极高,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是明代文人书画的领军人物。《秋葵折枝图》即体现其词、书、画为一体的特色。其词意境优美,将文徵明淡泊、宁静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幅典型的吴派“文人画”,非常注重笔墨表现,强调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的格调,画风简单,意境深远。全文以行书写就,文徵明的书法,如同他的性情,总是在淡淡中见真味,清雅成为主旋律,飘逸舒展,遒劲多姿,结体疏朗。品文徵明的行书,如同喝一杯明前龙井,茶汤清淡,入口清新,回味无穷,流露出儒雅之气,有晋唐之风韵。

  沈阳故宫研究员周维新谈道,文徵明26岁拜沈周为师,受沈周画风影响甚大。但他并未专师一门,而是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在临摹和学习古代画迹后,他的艺术风格得以创新。在苍劲浑厚之余而不失温润,并运用许多书法的用笔来增强绘画的表现力与节奏感。

  历史上的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曰:“衡山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风格,胜国画手不足师矣。”明代书法家吴宽评价:“文徵仲书画为当代宗匠,用笔设色,错综古人,闲逸清俊,纤细奇绝,一洗丹青谬习。”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金运昌认为:“文徵明人格高洁,好与文人互动的特性在他的作品里都会有所体现,这也是他的作品被人喜欢的一大原因。”

  苏轼为李公麟的《三马图》所写的赞文。

  创作源于生活中心灵闪现的光芒

  苏东坡说过:“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由苏东坡引领的宋代“尚意”书风重“心”,也就是说,它是心灵的声音、心灵的节奏、心灵的旋律,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吟唱,一种生命的呼唤和超越,一种来自心灵的光芒。

  著名学者、书法家于钟华认为,一眼望去不见功力和技法者才是真书法,东坡即属于此。

  青禾艺术创始人、艺术硕士王皓的观展感受是:“看书法真迹,实际上就是感受他活着时候的生命气息,这个是看画册和印刷品比拟不了的。书法是一个人的心电图,我拿着小望远镜仔细去看苏轼的字,尤其是毫米细微的纤丝,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隔着千年,在此刻,会心了。苏轼的一生屡屡受挫,但他的生命姿态是美的、优雅的、从容的,这份豁达和通透是每个人需要的正能量。人生有一百万种活法,苏轼这种,我爱。”

  人好、书雅、画清新,爱天地、爱生活、爱普通民众,苏轼成为优质的千古偶像,他的艺术持续散发着浓厚的感染力。

  艺术微论

  中国画应加大 对传统的继承力度

  吴熙雨

  中国画有其独特性,与西方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历史上有一段时期,西方艺术审美和评价对中国画坛冲击很大,中西结合形成了一定的趋势。在这样的态势下,当代中国画发展如何与世界接轨,如何保持独有艺术特性,成为画界思考探索的核心课题。此时期的中国画创作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究其根本,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够。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其根基深扎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审美缘于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笔墨表现技法融合书法的骨力用笔及深远的意境呈现,一切不离传统。

  中国传统绘画大体分为宫廷画、文人画和民俗画。历史上的文人画对后世影响甚大。文人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抱负,绘画不囿于技法规矩,注重笔墨情趣,淡化客观形式,直抒心中情志,将传统文化反映在艺术中,将诗书画印融入作品里。故而,让中国画更有趣味、更有情感、更有寓意、更有回味,更能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更能体现中国审美,因此传世不衰。

  在中国画中有一个分支是小品,小品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简寓繁。特别是融合诗书画的山水小品,更是寓意文化理念,呈现清新幽雅,书卷气浓郁的画风,历来为人喜爱。在中国历史上,宋人山水小品与宋人山水画一样,都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其中马远的“马一边”、夏圭的“夏一角”,都极具小品特色。他们用小品寓意现实、志存高远、抒发情怀,值得当代借鉴。

  今天的山水画,高大上或大而全的比比皆是,技法表现大开大合为多,中国画的意境表现却未得到应有呈现。如果将视为金科玉律的焦点透视转向三远法,将气势如虹的视觉冲击作品回归到宁静致远、情趣回味的内涵式创作中来,将直白的表现力更多融入诗情画意的韵味,那么中国画的表现才会不失初心、本色。

  不论东西方理念如何有差异,“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传统的才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加大对传统的研习力度,是中国画创作应明晰的路径。

编辑:郑鑫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