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文物猪-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穿越时空文物猪

2019-02-05 20:52:41 北京日报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猪形陶罐

  国家博物馆馆藏的西汉石猪

  陕博展出的清代锡鎏铜铸型野猪形砚滴壶

  荆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彩绘猪形盒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豕尊

  武汉市博物馆馆藏的隋代十二生肖(猪)灰陶俑

  胡乐乐

  猪是人类很早就驯化的一种动物。先民将野猪捕获后围起来饲养,经历多代繁育后,逐渐将其家化成性格较为温顺、体型更肥美的家猪,同时它们的习性和外貌也发生许多变化。

  余姚河姆渡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4500年)出土的猪纹黑陶钵(1977年出土,高11.7厘米、长21.5厘米、宽17.5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就已经有了家猪的一些形态。猪身刻饰圆圈纹和叶纹,将身上鬃毛艺术化处理,反映了河姆渡人艺术构思的奇巧和审美情趣的淳朴。这件文物被认为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驯化野猪为家猪的有力证据。

  江苏龙虬庄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出土的猪形陶罐(现藏于南京博物院),9只陶罐小如茶盅,大似儿童储蓄罐,外形或翘嘴睁眼,或抿嘴拱鼻,憨态可掬,十分可爱。猪形陶罐的这种造型,与当时家猪饲养业发达有关。

  猪,特别是野猪,天性非常厉害——看看其獠牙就知道。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崇拜野猪,甚至将之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或者神兽。

  为了护体辟邪和宣示勇猛等,人们还制作玉猪龙随身佩戴。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的玉龙有两种常见的器形:一种为C形,另一种则为猪形。国家博物馆馆藏C形玉龙,是挂在胸前的佩饰。C形玉龙是一只野猪的头颈部,圆筒状的嘴巴,鼻端前突、截平,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颈上部长长的鬣向后飘曳;天津博物馆馆藏的具象玉龙,其头部竖着两只大耳朵,阴刻一对大圆眼,嘴部前突,鼻部刻多道褶皱,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玉猪龙。目前所知的20余件玉猪龙整体形态一致,龙的嘴上均有多道沟纹状的褶皱,分明就是大鼻子、大嘴巴的猪。

  在古代,猪被视为“水畜”。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曰:“彘,水畜也。”因此,时人在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中自然将其选择为沟通人神之间的信物。东汉《说文解字》中有“珑,祷旱雨也,龙文,从龙,龙亦声。”这表明,雕刻成龙形的玉猪,是用来祈求下雨的。安徽省博物馆馆藏了一只玉猪,全长72厘米,重达88公斤,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个头最大、重量最重的玉猪。玉猪猪嘴、鼻孔、眼、耳俱全,并有一对獠牙,形态逼真。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城市广场,遗址祭坛近顶部发现的玉猪,就是用来祈求上天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的。

  2010年,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群众在潜河上游挖沙时,挖出一尊宋代铸造的大铁猪,重达900多斤,据考证,这头大铁猪是用来镇河的器物。

  先秦玉猪握

  战国末期开始,“猪”成为财富地位的象征。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着三只精巧的小玉猪,小玉猪都是微雕的玉,出自战国早期著名的曾侯乙墓。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山西省博物院等博物馆,也都藏有玉猪握。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还有数量不少的战国及秦代彩绘漆木方盒,或绘有猪图案,或本身就是猪形状。这些漆器,有的是盛酒的,有的是梳妆奁。其中,秦代双头猪漆奁是女子陪嫁的化妆盒,母亲希望女儿出嫁以后能早生贵子。这些都表明战国末期到秦代,人们特别喜爱猪这种动物。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征战频繁交通阻塞,玉材来源亦受到限制,玉制品甚少,替代品开始出现。1942年,成都王建墓出土了一只镀银铜猪,长11厘米、高3.4厘米。卧状,通体呈黄色并刻有细纹,形象生动,制作工艺颇精。

  “蓄猪”起自汉代

  杨林

  秦汉时期,家猪的饲养越来越普遍。在汉代,猪与鸡、犬、牛、羊、马并称“六畜”,是人们普遍饲养的家化动物。汉代养猪多以放养为主,就像放牛羊一样,放猪者谓之“牧豕人”。在《后汉书》中就记载了一个名叫吴佑的南海太守之子,在其20岁父亡之后,不受遗赠,“常牧豕于长垣泽中”。

  汉代时,政府积极督劝农民养猪,“蓄猪以至富”已经成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养猪业因此得以迅猛发展。而且其驯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培养出不同地域的优良种猪,并且由此衍生发展出“相猪术”这种新的相畜术。

  我国已经出土许多汉代陶猪,还有陶猪圈。在河南焦作一座汉墓出土的陶猪圈是座两层小楼。这个猪圈有精美的几何花纹,艺术价值很大。

  “豕尊”原来是酒器

  夏商周时期,猪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从河南殷墟中挖掘出土的甲骨文残片中,就多次出现象形字“豕”。“豕”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在当时,甲骨文只有高等贵族统治者在占卜和祭祀时才使用,由此可见猪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4000多年前先民制造的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商代豕尊(长72厘米,高40厘米,重19.74千克,容积有13公升,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西周晋侯青铜尊(山西省博物院院藏)、商晚期青铜猪卣(上海博物馆馆藏)等,都是以猪为造型的青铜礼器,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工艺最高水平。

  商代豕尊1981年出土于湖南省湘潭县,是至今发现的商代惟一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青铜器。商代豕尊是用于祭拜上天礼神的尊贵酒器,猪的背上开椭圆形口,为酒的注入口,设盖,腹内盛酒。整只猪四腿挺立,昂首瞪眼直视,竖立两耳,直竖鬃毛,龇獠牙,四肢粗壮,尾下垂,野性十足,一副凶猛模样。猪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横穿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

  西周晋侯青铜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同样是礼器,但外形和现在的猪样貌相差无几:这只肥嘟嘟的小猪,低头、噘嘴、睁着大眼睛,倒竖两只大耳朵,叉着四只短短的小蹄子,形象可爱。

  猪首人身俑

  猪是十二生肖之一。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唐代猪首人身俑,俑高77厘米。此件生肖俑形象逼真,猪首为头,着文官对襟服饰,长袍及脚踝处,衣纹流畅,彩绘精致。学界多认为此类物件为生肖俑,新疆地区出土大型生肖俑的墓葬,迄今仅此一例。

  圆明园猪首铜像是著名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这12件兽首原摆放于北京圆明园西洋楼景区中的海晏堂,分别代表一天的12个时辰,每日按时依次喷水,至正午时十二生肖同时喷水,是当时圆明园最为壮观、神奇的景观之一。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郭丽娟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河北遵化:民俗节目排练忙

    1月24日,河北省遵化市小厂乡洪山口村农民在场院排练传统民俗节目。春节临近,河北唐山遵化市小厂乡洪山口村的场院里一片热闹景象...

  • 宾馆早餐厅里藏着票友乐土

    平日里喧闹的护国寺街在冬天也显得有些冷清了,不多的行人都是行色匆匆走过。周末下午两点,余天宝走进位于护国寺街西口的护国寺宾馆早餐厅...

  • 柳鸣九:为了一个人文书架

    2018年11月24日,柳鸣九在西西弗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了由他翻译的加缪名著《局外人》。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 优势栏目

    重庆:古城焕发戏剧之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