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竹峰《击缶歌》 戏曲里的乡愁-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图书

读胡竹峰《击缶歌》 戏曲里的乡愁

2020-09-24 13:17:59 来源:劳动午报

  来源:劳动午报

  方钰霆

  近日,读到胡竹峰的《击缶歌》,诗一样的文字里透出历史的沧桑。这些文字仿佛把我带入小时候跟随爷爷去看乡戏的时光,简陋的舞台上或金戈铁马,或幽怨哀愁的剧情仿如昨日。我一边读一边回想,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情愫,或者说是一种戏曲里的乡愁。

  对于胡竹峰早有耳闻,最早读到的是他的《中国文章》。他是安徽岳西人,年纪不大,已出版了《雪天的书》《竹简精神》《闲饮茶》《空杯集》等二十多部散文随笔集。文集《中国文章》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提名。

  《击缶歌》全书由十八篇描写地方戏曲的散文构成,其跨度和涉及面广泛,从《楔子》开始,到《一曲黄梅》,最后以《戏人卷子》收尾。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这些即将消逝或推陈出新的戏曲和戏曲现象,向我们呈现了地方戏的发展脉络以及作者对于其家乡徽剧的热爱之情。

  本书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作序。作家李敬泽对本书的评价是:“地方戏中有风土。《诗经》十五国风,地上土,人间风。自然之声、市井口音便是风。《诗经》远了,地方戏也渐渐远了,而这一本《击缶歌》是追风记。用文字铭刻声音,测量声音中的一派山河、一方社火,宛有风致。”韩再芬对本书的评价是:“《击缶歌》既不是戏曲史,也不是戏曲理论专著。它是一本看戏、思戏、评戏、想戏的灯下漫笔。”

  以《一曲黄梅》为例,黄梅戏是从安徽怀宁县采茶调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逐渐发展成现在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以安庆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女驸马》,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经久不衰。胡竹峰用精致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思路,为我们展现了这些地方戏曲的风采。其行文叙事时绘声绘色,感慨时低吟浅唱,仿佛一介书生,在岁月的窗下把酒对歌。

  记得小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社戏》,里面讲到“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许多人将《社戏》归类于小说:“作者借助形象化的、凝炼含蓄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把富有特征的各个生活片断和场景绘声绘影、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构成一幅开阔复杂的有机的生活图画。”我却觉得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而阅读胡竹峰先生的《击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篇篇的文章能够勾起我们对于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真切体味。

编辑:李学平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