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身残志坚 30年笔耕不辍颂家乡-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图书

刘建军:身残志坚 30年笔耕不辍颂家乡

2020-07-03 15:26:06 来源:劳动午报

  劳动午报记者 盛丽

  在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有这样一位农民,在他4岁时一次意外导致双手残疾,但是他酷爱写作。30多年来,他宣传家乡、笔耕不止。这位农民名叫刘建军。

  1982年,刘建军即将中学毕业,此刻的他面对前途,却一片迷茫。当他听到了张海迪身残志不残的事迹后,被她顽强的毅力震撼了,也开始向命运挑战。 1984年,刘建军在老家梨树沟村当上了广播员。从那时起,他开始自学文学创作。通过努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平谷广播站播出,还在《平谷文艺》等报刊发表。2008年,刘建军的快乐老家农家院即将开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奥运、支持奥运,经过思考,他决定在自家的农家院里创办了《快乐老家报》。

  刘建军创办的这张报纸最初是手写版,每周一期。站在自家超市的柜台前,在售卖东西的间隙,他认真编写着每期报纸。《快乐老家报》前7期都是单张,编写完每期后,他都会将报纸贴在房间里,供游客和村民阅读。不久后,他花了2000元买了一台复印机,报纸的份数也增加到200多份。因为没有奥运宣传图片,他到30多里的平谷城文化馆,对着宣传窗拍照,再洗成照片粘贴在《快乐老家报》上。此后,《快乐老家报》成了刘建军农家院一大亮点,一些文学爱好者还把他的农家院当成了闲暇游览之余文学创作的地方,他也认识了不少喜欢文学创作的朋友。

  经过不懈努力,刘建军先后在平谷报、《平谷文学》、黄松峪报、夏各庄新城报、《桃乡视窗》等报刊及网络空间发表文学作品200多篇,连续4年被黄松峪报评为优秀通讯员,2013年还获得了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和书香家庭荣誉称号。编报需要大量的素材,因为还要为黄松峪报供稿,他经常去各村采访。

  一个冬日的早晨,下着大雪。因为与被访者约定了时间,而且不能更改。刘建军骑着三轮车行程10公里,赶到了被访者的家中。“刘师傅,这么冷的天儿你还来了,赶紧进屋暖和暖和。”进了屋,刘建军稍作调整就开始了采访。采访完已近中午,因为还约了另一个被访者,来不及吃午饭的他又骑上三轮车赶往下一个地点。

  为了规范《快乐老家报》的文字及版面,刘建军借钱买了一台电脑,开始用电脑排版。打字对于他这个手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个挑战。因为他的双手只有大拇指是健全的,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要打半天。文章写完后,双手除了疼就是麻,但他心里很是满足。

  刘建军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近几年,他又学会了摄像、写歌词。无论是村里还是乡里,只要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扛着摄像机拍摄并制成宣传片。刘建军不仅热爱写作,还乐于助人。他曾经成立过由8人组成的爱心协会,为家庭有困难的群体,开展捐赠活动。现在,《快乐老家报》编版又在升级,报纸使用手机网络软件编辑。已经编辑200余期的《快乐老家报》,一直不间断地宣传着刘建军家乡的新貌、风土人情。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