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宝的作家路-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图书

高玉宝的作家路

2019-12-09 15:00:51 海南日报

  年轻时的高玉宝。

  寒冷的2019年岁末,传来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去世的消息。高玉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仅仅上过一个月学,却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我要读书》《半夜鸡叫》曾入选语文课本,影响了几代中国孩子。我在很小的时候曾经读过他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这本小说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几十年过去,其中许多情节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高玉宝的老家是胶东半岛的黄县,今天叫龙口市,著名的龙口粉丝产地,也是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海路起点。清代至民国时期,山东一带灾害频发,民不聊生,许多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到地广人稀的关东谋生,高玉宝的祖先便是闯关东来到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孙家屯的。1927年,高玉宝出生于孙家屯。

  在那个年代,穷人家孩子想读书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小玉宝却常常为上学向父母哭闹,父母不答应,他就哭着向学校跑。多年以后,高玉宝在《高玉宝》序言中这样写道:“母亲泪水满面地劝我:‘孩子,你怎么这样不懂事啊,我们家穷得没有米、面下锅,连肚子都吃不饱,到哪去弄钱供你上学?你别再为上不起学整天哭闹,难为我和你多病的爹了。’”

  从此高玉宝不再央求父母,但他总归是个孩子,眼馋同龄人坐在学堂里,于是便偷偷站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学校里有一位叫周庆轩的老先生,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找到高玉宝父母,免费让高玉宝读书。高玉宝高兴得一夜没有入睡,第二天就背着母亲连夜为他缝的书包去学校了。可惜还要给财主家放猪,只上了一个月便退学了,后来高玉宝在文章中说:“这就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唯一的、又是最难忘的一个月的学史。”

  高玉宝9岁那年,全家搬到大连谋生。当时正是伪满时期,哪里都没有穷人活路,他们家在贫民窟里搭了个小窝棚,高玉宝到大街上捡破烂、煤核,四处流浪,什么都干,就像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在这期间,高玉宝常到一些说书场子听艺人说评书,听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民间野史,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白山黑水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这就是第四野战军的前身。1947年,20岁的高玉宝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后来随部队一路南下,从东北一直打到南方。高玉宝在部队当过通讯员和收发员,因为不识字闹了许多笑话,经常将文件和信件送错。因为这个原因,还有小时候的读书情结,高玉宝决心自学文化。

  战争年代条件简陋,没有纸和笔,高玉宝就在地上用树枝和石块练习写字,遇到有文化的战友和首长,总是虚心请教。高玉宝善于讲故事,行军或者宿营时,他就给战友们讲上一段,战友们都喜欢听,称他是“故事大王”。高玉宝这时萌生一个想法,以后也要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讲给别人听。

  1949年8月,部队在长沙休整,高玉宝利用这个空余,开始了《高玉宝》的写作。据高玉宝晚年回忆,当时他识字不多,基本上还是个半文盲,至于文学技巧之类的东西更是一窍不通,多亏首长和战友们鼓励,他才坚持下来。我在博物馆见过高玉宝的创作手稿,与其说是写的,不如说是画的,因为大部分字他不会写,都是画出来的。就这样,在连天炮火中,在行军宿营之余,高玉宝完成了小说《高玉宝》的创作。

  高玉宝的作品虽然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但其成长经历却对今天的我们极具借鉴意义,这也是高玉宝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之一。王凯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乌鲁木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12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礼堂,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演员用传统乐器空灵鼓演奏《茉莉花》。 当日下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举办。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表演者为师生带来传统文化节目表演。

  • “秦东巧娘”李金贤 巧手捏出新生活

    58岁的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坤龙村村民李金贤,数十年如一日研制和传承花馍艺术。小到几元钱一个,大到上千元的创意作品,她制作的花馍有成千上万个。

  • 西藏:银行贷款促进民族技艺传承助增收

    山南市乃东区一家民族服饰公司生产的藏式绣花鞋。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 优势栏目

    青海玉树:匠心传承芒擦藏刀

  • 优势栏目

    对待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