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劳模风采·202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吴自银:测海底山川,探蓝色“家底”

来源:中工网
2024-05-14 08:56

奋斗心语:为我国建立管辖海域海底地理实体的“新华字典”。

杜甫海山、玉带海脊、哪吒海丘、兰宫洼地……这些带着中国传统文化浪漫气息的海底地名,是我国海洋科学家经过严谨的探测、调查、划定、命名而来的。近日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主任吴自银就是该项工作的亲历者。

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域,由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水最深处超5000米。连绵的海岭,高耸的海山,深邃的海谷……这些在专业上被称为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我国管辖海域海底地理实体由我们自己完成调查和划定,使用我们自己命名的名字,这是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有力举措。”吴自银说。

吴自银告诉记者,1996年他刚参与这项工作,乘坐的是法国科考船,3000吨的排水量可全球航行,船上搭载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当时我国的大型海洋科考船只少,先进调查设备几乎全靠进口。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理论、方法和技术三座“大山”,必须也只能依靠自己翻越。

吴自银在工作中。

28年如一日,吴自银攻克科技难题,建立了我国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地貌探测与处理技术理论体系,突破了复杂浅海地形地貌一体化智能探测、大面积高效探测等多项关键技术,支撑我国5个重大海洋专项工程。相关成果于2023年获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9年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年将近200天在海上作业是常态。”吴自银还记得,2014年那次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出海科考的艰辛,在50多天的时间里正面遭遇了7个台风。“那次我们闯入了‘台风窝子’,只能采取南面有台风,我们就到北面作业,北面有台风就到南面作业,和台风打起游击战,最危险的一次是,我们离开后工区海浪达10米高。当时,船只返航一次需要10多天时间,光油费就要150多万元,待我们完成科考任务,回到码头,船上的油料已到极限。”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针对中国海域地理实体命名和大陆架划界的国家重大需求,吴自银通过科技创新,支撑我国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和大陆架划界案提交至联合国审议,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重大贡献。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3年,《中国周边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图集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套图书被誉为“中国周边海域海底地理实体地名‘新华字典’”。该书是吴自银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带领团队主编完成的著作,科学呈现了我国周边海域历次命名的769项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成果,为我国涉海地图、著作和论文的规范出版提供了海底地名标注的技术规范和科学依据。

吴自银也因其杰出的科研贡献,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特级专家,牵头团队入选了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和自然资源部首批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系列成果在数十家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

“我们创新研发的深海地形近底精密测量载荷核心技术,具有高精度、宽覆盖的特点,对岛礁等行船危险区和深海大水区能够进行精准测量。”吴自银介绍,项目结束后,这套多波束探测技术在南北极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贡献。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羊荣江)

责任编辑:于小舒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