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车刚访谈:西藏摄影三十年

2018-05-22 10:05:44 西藏日报

  车刚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2009年尼康中国金奖、2016年中国摄影金像奖、珠穆朗玛文艺奖金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中国摄影五十年优秀摄影工作者。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平遥国际大展、西藏珠峰摄影大展上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出版有《壮丽高原》《西藏风情》《车刚西藏摄影三十年作品选》等六部作品集。

   藏北人家

  记者: 摄影圈有一句话:叫做“去西藏,找车刚。”可见你的人缘。请你谈谈是怎么爱上摄影的?又是怎么结缘西藏的?

  车刚: 说起我的摄影经历,跟我哥哥车夫有很大关系。我家祖籍山东文登,闯关东到了辽宁丹东,父辈跟摄影都不沾边,哥儿五个我最小,车夫老大。我哥那时候经常回东北采访,他用的哈苏、徕卡相机,一有机会,我就会摸一摸,摆弄一番,所以从小就对摄影感兴趣,希望长大也能做个摄影记者。

  文革时期不怎么上课,我就到文化宫去学美术,想着美术和摄影有关联,可以打基础。中学时期我开始到处借相机学,后来当知青下乡,到了农村也拍,没有暗房,晚上就在炕头下面弄个大碗冲胶卷。

  回城以后参加各种摄影学习班,碰到一个好老师郑希周,他曾经是《解放军画报》的记者,转业到我们群艺馆搞摄影,他那里有暗房有相机,我就开始跟他学摄影,在丹东周边拍照片。

  当时,辽宁青年摄影展选中了我的一张照片,《吉林教育》《中国健康报》等一些刊物也刊登了这幅作品,还有一幅作品《姐妹》入选全国摄影展,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我摄影的热情。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搞科技情报资料摄影,单位派我到北京轻工业部学习,还学过彩色放大,再后来又到军博学翻拍技术,制作展览等,慢慢便有了一定的摄影基础。

  1982年哥哥车夫到西藏采访,有自治区时任领导问他能不能推荐几个人,因为汉族干部大批内调,西藏各行各业都缺少专业人才。车夫问:摄影的需要吗?领导说当然需要。就这样,我被借调到《西藏日报》摄影组工作两年,两年后我选择留了下来,这次进藏改变了我的人生。

  人们都说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和我也有着神奇的缘分。实际上我最初去西藏,想的就是去拍照,有了基础以后能到北京当记者。后来干着干着越来越喜欢西藏,26 岁进藏, 一呆就是34年,直到今年退休才离开西藏。

  其间的1983-1986年,在《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1987年调到旅游局搞对外宣传,后来到《香港大公报》驻西藏记者站呆了几年,最后又回到了西藏文联摄影家协会从事专职摄影工作。

  我人生最重要的经历都是在西藏,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西藏人。

  记者:人都有一个精神内核,爱有爱的理由, 你究竟喜欢西藏的什么?

  车刚 :一是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二是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三是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四是同事朋友之间纯真友情,是这些让我留在了西藏。

  人们把西藏称为“摄影家的天堂”,而我在“天堂”里面做摄影工作,把兴趣、职业、“天堂”都结合在了一起,所以很多摄影家很羡慕我。

  我热爱这项工作,完成单位的正常报道任务之外,我从早到晚不离相机,整天背着它大街小巷到处串。单位给的胶卷不够用,自己买胶卷也要拍。

  在西藏,我遇到了很多暖心的人和事。

  上世纪80年代,西藏的条件仍然是艰苦的,所以朋友们觉得我在那里特别辛苦,全国各地来西藏的朋友都帮我,很多人走的时候把拍剩的胶卷都给我留下了;

  报社发的相机就是个理光10,效果比较差,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旺久多吉把他崭新的120 雅西卡借给我用,我用它拍了不少好照片;

  王文澜从西藏离开时把他的尼康100-400镜头留下,让我用了很长时间……这些点点滴滴,是摄影给我的,也是西藏给我的。因为我是报社摄影记者,从西藏自治区领导到最基层的老百姓都有接触,有很多难忘的记忆。

  西藏人真诚、淳朴、善良,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比如,春节是汉族的节日,藏族同仁会让我们汉族记者放假休息过节,他们去完成采访任务;

  藏历新年时汉族同仁也会让藏族记者回家过年,大家工作得很愉快,很融洽。对摄影师来讲,任何变化和发展都是应该关注的,都应该记录下来。

  记者:你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条纵的线,贯穿着西藏的一些历史变迁,这是其他去西藏拍照片的人做不到的。

  车刚 :我是摄影杂家,风光、人文、新闻摄影我都拍,这是我和外面来的摄影师不同之处。外面来的摄影师他可能需要根据自己的擅长做出选择。而我,因为长期生活在这里,所以不能放弃拍摄眼前发生的任何东西。

  西藏改革开放相对内地比较晚,所以在我看来,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就有一份自然的使命感,想把它记录下来、留下来。

  比如,我更有条件记录一个喇嘛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变故,一个城市的变化……我有很多这样的专题。

  积累几十年之后,价值也就出来了。我没有放弃过记录,随时记录。当然了,西藏也有一个传统,我们曾经记录的一些人或小孩子,后来家里出了变故或者孩子得病去世了,他家人会来找你要照片的,说“求求你把底片还给我们吧”,为什么呢?因为藏族人相信轮回转世,担心亲人去世后他存世的照片影像会影响他顺利转世。

  这时候,我就把底片剪下来,包括样片都给人家拿回去,这是尊重人家的民族信仰和习惯。我们有时候办展览,有人来说,墙上照片里这位老爷爷是我家亲戚,前两天去世了,能不能不展?那好,我就马上撤了,一定要尊重当地的习惯。

  当然了,有一些名人,该留作历史记录的还是留下来了。我的照片比起内地那些真正靠影像成名的摄影家,还是有差距的,我不会像他们那样特别认真地去考量影像光线构图等等,而只是把我看到的、经历的东西记录了下来。

  有的朋友羡慕陈宗烈、蓝志贵、袁克忠等前辈,说当年他们拍的西藏经典作品我们再也拍不到了,我就跟朋友讲:他们那个年代我们没赶上,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我们有责任把影像留住。

  也有人说青藏铁路一通,西藏每天人山人海都乱套了,但我认为,对一个摄影师来讲,任何变化和发展都是你的题材,你都应该把它记录下来。我还会从老照片里寻找故事,连接起时代的过去和现在。

  比如,从陈宗烈老师的老照片《烧地契》里面,我找到了其中的格桑妈妈,她还健在,我就去追踪她现在的生活;从陈宗烈老师另外一张当时影响了几代人的《穷棒子(朗生)互助组》(1961),我找到了他们的组长次仁拉姆,一拍就跟拍了她20年,现在老妈妈92岁了。

  记者:现在越来越清晰了,车老师实际上是一个记录者,西藏的记录者,他不是以艺术家身份出现的,而很多人去西藏是去那里寻找艺术,人物、风光等的艺术表现。

  车刚 :很多人去西藏是为了创作而创作,我们也有那个阶段,比如,我最初拍盲人系列。在西藏盲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传统习俗认为是上天惩罚了他们。

  18年前,我偶然认识了一个德国姑娘,是盲人,她发明了藏盲文,还创办了一所学校,一个荷兰小伙子来做她的助手,后来两个人相爱结婚了。

  一开始拍摄他们的学校,我也想通过视觉表现盲人,抓观众的眼球,用广角、用贴近方式去夸张盲人的残疾,后来我发现不对,虽然他们是盲人,但心灵美好向善。

  我跟他们交了18年的朋友,从当年三五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家开始拍起,一直拍到他们长大成人,走进大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有了梦想,去创业。

  他们过去是社会的负担、家庭的负担,现在成了社会上有用的人了,他们结婚、孩子满月我一定要到场,有什么活动我都会记录他们。

  我希望拍出他们心灵美好的一面,而且我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因为我是健全人,也有很多的社会关系,可以帮他们做点事。

  记者:你怎么看待西藏的摄影热?好多人说不要再去西藏拍了,拍烂了。作为一个老西藏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车刚 :我们私下里说,西藏热、文化热、旅游热至少还可以热15年至20年。西藏的特殊文化确实吸引着全国的摄影发烧友,很多的影展影赛几乎都有西藏的作品,但真正的职业摄影家去得并不多。

  西藏摄影创作团也比较多,但他们所走的线路基本上都属于常规的旅游线。很多人说“出国容易到西藏难”,因为到西藏首先要克服高原反应,内地人第一身体不适应,第二语言不通,文化不了解,他们就只能表面的拍。

  你很难要求他有更深的内涵,机遇好的可以拍到一些好风光。第一次进藏首先是去感受,你得用自己的眼光先去走走看看,发现你自己要什么。然后不要赶时间,很多人去西藏就把时间、线路设计得满满的,今天飞到哪,明天到哪,都是走马观花式的。

  我建议就去找几个点,比如说这个村庄我喜欢,就像当年薛华克,他就喜欢深扎某一两个村子,和村子里人都很熟了,他拍起来就得心应手,大家都配合他。

  法国人卡尔库格尔,圈内一位很有名的摄影人,上世纪80年代他到了西藏带了两台小徕卡,在寺庙里面住了6天,非常满意地走了。

  另外,我建议大家进藏前稍微做点功课,了解点藏族的习俗、礼仪,了解点宗教常识,这样拍出来的作品就有藏味了。摄影需要坚持,不能急功近利。

  记者:你对自己作品的特点,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总结一下?

  车刚 :我自己觉得还可以的作品,比如我拍宗教题材,会把生灵和宗教融为一体,这也符合藏传佛教,我拍《天堂鸟》《神牛》《放生羊》,它们都是有灵魂的东西。

  像放生羊,是藏民家里人有事了,有人病了,他们相信要去放生,然后家里才能得到平安,病人才能恢复健康。过去放生到外面去, 拉萨街头遍地都是放生羊,每头放生羊还有一个领地呢,它知道自己是放生羊,不会有人来杀我的,所以它很得意,特别好玩。

  随着城市建设规范化,现在通常不外放了,一般养在家里。我们懂放生羊怎么回事,一直是走到哪都在拍,就可以去更多的记录它。类似的“讲究”及经历还有很多,自己也比较喜欢,这些都是值得记录和珍惜的东西。

  (转自《中国摄影家》杂志)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