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经典咏流传》海报。
2.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跨界演唱《山一程水一程》。
3.罗家英和汪明荃演唱《鹊桥仙》。
4.《经典咏流传》的评委王黎光、康震、曾宝仪、庾澄庆,既有专家学者,又有歌手演员。
5.清朝诗人袁枚所作的五言短诗《苔》,经由《经典咏流传》的演绎,迅即流布于各类媒体。
6.张杰演唱《少年中国说》。
一阙小诗,一首短歌,一段故事,一番咏唱——清朝诗人袁枚所作的五言短诗《苔》,经由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演绎,迅即流布于各类媒体。仅微信端有关的阅读量,3天就超过了3000万。所谓“媒体融合”“多屏联动”,助力这一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在2018年的新春伊始,以“裂变式”方式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张洪波
诵诗以传神
“现象级传播”背后的内容根基
虽然仍以电视为首播与中心平台,但《经典咏流传》整个节目策划、制作与编播,却融汇了央视自控的网络平台、专门设立的微信公众号、“CCTV经典咏流传”微博等,并吸纳撬动了外部的广播、报刊、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架构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网络,以促成传播效力与影响范围的最大化。这个被称为“现象级传播”的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意图将中国经典诗词,配以现代音乐的形式,加以传唱。节目本身精心策划与认真打造的表现内容,全方位运用的现代时尚的声光影像等表现形式,众多演艺明星的加盟,亦发使文化经典的传播倍增其功力。
然而,无论介质与形式如何变化,内容永远是传播的根基、核心与灵魂。《经典咏流传》及同类节目的影响力,一方面根源于经典作品本身的隽永意涵与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则源于经典作品的重温与再现,契合了当下社会受众普遍潜在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向往。对于脍炙人口,甚至耳熟能详的文化经典的观赏,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的知识积淀与文化记忆,引导了人们对于经典作品的重新体味和全面探询,激发了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从而使经典之作能够跨越时空,浸润、陶育当代人的心灵与情志。
如第一期中被广为转播的《苔》,其原诗可谓至简,其表演可谓朴质,其演唱水平可谓业余,却将演唱者——山区孩子们的纯真品格与美好梦想,以及透过这些孩子,人们普遍观照到的内心的持守、坚韧与平凡中的真善美,精妙地传达了出来。其嵌套原诗的歌词创作,如“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风一来花自然盛开”“世界是纯白……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等,恰切地与原诗境界和风格贴合,同时传达了无数平凡人的生命状态与理想情怀。再加诸对于编演者故事的生动叙述,一首看似普通的歌,却精巧释放了经典与现代有机交融后所生成的独特魅力。
曲解与背离
需要主创等具备相当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传统由来已久。从《诗经》、“汉乐府”到宋词,诗与词,本为配乐演唱的“歌词”。而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更道出了“歌”之于“诗”的重要意义。但在文学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诗歌”渐次仅存“诗”而去“歌”了。而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形式,让古典诗词重新“披之以歌”,对于其普及、记忆、传承,无疑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但此种效力,又绝不仅仅是单纯的配乐演唱即可达成的。
《经典咏流传》从经典作品的优选、艺术传统的继承、现代词曲的演绎创作到表演形式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编导创作表演人员具备丰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以及对于经典的透彻体悟能力与准确传达能力。这样才能让改编作品传达古诗词的神韵,观众不仅知其文词,亦能得其深意。
“泥古”与“非古”
避免对于经典意义的消解与偏解
如何在解构经典的过程中,避免对于经典意义的消解甚至偏解,不仅仅是创制此类节目时须深思慎行的。在当今“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的潮流中,更需冷静思索并探求,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现代语境下,更好地发掘诗词经典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使其不断丰富、延展与生长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达成经典内容与现代形式的和谐共生。
近年来,这方面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中。且不说那些从古典诗词中寻找创作灵感、各取所需进行改编等做法,专家及爱好者们的实践方式,亦是多种多样:古诗词创作、国学班、传统文化讲座、诗词古法吟诵研究、中小学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诗词吟唱等,形式繁复而多样。在促进了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生出了诸多问题,如各种“国学”培训班教学内容的形式化、经典解读中的“泥古”与“非古”等两端偏向、各类“国学大师”的一知半解乃至误导、任意肢解与利用经典等,经典文化传播已到了亟须全面廓清、科学扬弃的时刻。
传承之要义
让经典作品在现代解读中
生长出新的意义空间
正月初一始播至今,《经典咏流传》已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10期。将其与央视前期推出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以及一些地方电视台的同类节目,如山东电视台的《国学小名士》、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等,置于同一内容构架之下观照,可以看出媒体对于“浅层娱乐”倾向的有意反拨,及其在领略经典作品之美好、发现文化宝藏之价值、发掘并传承传统文化之精华等方面所作出的自觉努力。
但以浅显领略的快捷方式,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让主流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仅可称为经典的普及及推广,而未得经典传承之要义。唯其让经典作品在现代解读中生长出新的意义空间,让今天的改编与创作,成为兼具承续性与创造性的“新经典”,变迎合为引领,化娱乐为涵育,继承与创新并重,全方位提升受众的审美品位与精神境界,才是重温经典的真正意义。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央视《经典咏流传》唱出诗词之美 | 2018-01-18 |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音乐传播传统经典 | 2018-01-23 |
《经典咏流传》传唱诗词经典 | 2018-02-01 |
《经典咏流传》创新传承经典 打造新时代中国电视文化... | 2018-02-10 |
《经典咏流传》探寻诗词和音乐的融合(图) | 2018-02-14 |
《经典咏流传》初一首播力压众晚会引盛赞(高清组图) | 2018-02-17 |
孤独300年的小诗一夜天下知,《经典咏流传》现象级... | 2018-02-24 |
《经典咏流传》成公务员考试热点 掀全民咏唱经典热潮 | 2018-03-01 |
王黎光:推广《经典咏流传》式的美学教育 | 2018-03-06 |
雷佳天籁之音震惊庾澄庆 吉克隽逸豪气演唱《故乡》 | 2018-03-14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