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走进武汉 聚焦“有声有色”的湖北非遗故事-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国家宝藏》走进武汉 聚焦“有声有色”的湖北非遗故事

来源:武汉晚报
2021-12-06 09:44:31

  原标题:央视《国家宝藏》走进武汉(引题)

  聚焦“有声有色”的湖北非遗故事(主题)

  记者李昕宇 通讯员沈培红

  12月3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展演季》之《宝证不一样》栏目组走进位于汉口文化和体育中心的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将镜头聚焦于湖北省省级非遗项目“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在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天然染第一人”黄荣华的讲述与展示中,记录下“有声有色”的湖北非遗故事。

  黄荣华(右)向方勤(中)和主持人展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记者李昕宇 摄

  讲述走过千年的色彩故事

  据了解,该栏目每地选取一件馆藏国宝和一种地方特色非遗民俗元素,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侯乙编钟和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成为代表湖北的“主角”。节目摄制现场,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与主持人在黄荣华的指导下一起体验了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为一件件印有编钟纹饰的素色丝巾染上了鲜艳的色彩。“板蓝根植株上的叶子是花青色、栀子花是黄色、小叶紫檀会染出一种奇妙的红……”从“揭秘”颜色的来源开始,黄荣华将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的精妙娓娓道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讲的就是传统植物染料染色。”在黄荣华的讲述中,以植物作为原料的天然染色技艺已经走过近30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凭借其丰富的植物染色原料,使丝织品达到了极高的工艺和艺术水平。据介绍,传统植物染色技艺以植物为原料,通过水萃取法提取染料并借助天然矿物等助剂进行手工染色,染出来的颜色不仅鲜艳亮丽,更不易褪色。

  “许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传承人‘人走艺绝’的危机,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要传承好、发展好。”黄荣华在采访中说道。传承自清末民初时其外公在汉口创立的南纸店“清永斋”,黄荣华从小就对染色技艺抱有兴趣。通过40余年的钻研,黄荣华现已掌握了100余种染材的染色技艺,制作出中国第一份植物染色标准色卡,填补了中国传统丝织品制作技艺的空白环节。如今,黄荣华的传统染色专研班已开到了39期。打开他的手机相册,这一非遗技艺已应用在服饰、时装、家私用品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非遗项目在艺术与生活中的传承创新。

  听传统雅音碰撞西洋乐器

  “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器,比较阳刚;植物染色依托于纺织物上,偏向柔美,他们在楚国的时候都到达了巅峰。从那个时候,就奠定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气质——刚柔并济。”方勤在拍摄现场分享着他的感受。谈及体验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的感受,他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传承的生动案例,既有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有家族的技艺传承。“我们博物馆要和更多这样的项目互动,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让它火起来。”

  作为本期节目的另一主角,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在湖北省级非遗项目“传统青铜打击乐器铸制技艺”应用中让“替身”在更多地方展示出青铜文化的魅力。“市面上近八成的编钟都是我们生产的。”在拍摄现场,应邀前来观摩交流的“传统青铜打击乐器铸制技艺”非遗项目传承人、武汉工控艺术制造有限公司艺术品事业部部长陈世辉介绍道,该技艺融合传统失蜡法、手工调音乐器制作技艺及多学科工艺的应用,在精美复刻出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的编钟的同时,也制作出了“中华和钟”等当代青铜经典作品。“我们的编钟作品日前已经送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尝试与钢琴合奏,让传统雅音碰撞出新的可能。”陈世辉说道。

  以“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和“传统青铜打击乐器铸制技艺”为代表,江汉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成果显著。目前,江汉区已有以汉绣为代表的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项目5个、区级项目21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