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多雨时节的文物保护觅得更多经验和路径-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为多雨时节的文物保护觅得更多经验和路径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10-21 10:38:11

  原标题:为多雨时节的文物保护觅得更多经验和路径

  中国文化报记者集体采写

  近期,山西和陕西同时遭遇了罕见暴雨灾害,7月大暴雨降临之时,河南众多珍贵文物也陷入危机。这3个文物大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场馆经受了一场严峻的文物抢险考验。面对这场因灾害引发的文物保护危机,文保工作者始终奋战在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为多雨时节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视线山西新绛县:

  防患未然,长远仍需保护资金和人才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新绛县境内文物古建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9处、市级7处、县级613处、未定级文物83处。从10月初山西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袭击以来,新绛县便成为山西文物抢险修缮、做好险情处置最为忙碌的地方之一。

  新绛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杨英杰告诉记者,从9月下旬开始,全县秋雨连绵不绝。为防患未然,全县的文保工作者早早行动起来,购置超大面积的防雨塑料布,加强日常巡护。

  龙兴寺是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内有7尊高大、精美的元代彩塑。从9月25日白天开始,新绛县大雨如注。在接到文管员和景区报告后,县文保中心立即采取给塑像加盖塑料布的办法,为7尊塑像披上“雨衣”。杨英杰回忆,9月26日工程进行到一半,雨又下了起来,中心工作人员和6名工人冒雨奋战3个多小时才将整个大殿都罩了起来。在福胜寺,56岁的文物看护员李天保早年受过伤,每到阴雨天旧伤处便疼痛不已,但自从连续降雨发生后,为了照看好文物,他一直住在寺中,每晚都会冒雨提着矿灯到大殿里蹲守查看珍贵彩塑。

  从10月2日开始,山西遭遇大规模持续强降雨,多地引发洪涝、滑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0月6日,汾河下游新绛段遭遇近40年来最大洪峰,发生决口,县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居民连夜撤离的同时,全力抢险、封堵大坝,紧急状况引发全国关注。

  据悉,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大益成纱厂由于地势低,发生决口后洪水冲进纱厂。得知决口合拢、洪水回落,杨英杰立马带领工作人员趟水到现场,想方设法排出建筑内的积水。“几位住在县东的工作人员家里都被洪水淹了,无家可归的状况下,他们依然每天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

  虽然从暴雨来临那一刻起,全县的文保工作者都第一时间冲向保护文物的战场,但面对此次罕见持续降雨和洪涝灾害,全县仍有50处文物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受灾最重的是那些分布在山野、保护级别不高的文物。杨英杰表示,文物古建的保护困境,根本原因在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虽然近年来省市县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对于存量巨大的县级文物、未定级文物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灾害过后,我们按照接到的反馈,派出人员前往那些受损的县级文物、未定级文物查看,对构件进行收集保存,待之后进行修复、加固,使其恢复原状、重见天日。”杨英杰说。记者了解到,目前,省、市文物局均已启动灾情上报工作,山西省文物局进行了雨季防灾专门部署,并派出专家评估组分赴包括新绛县在内的受灾地区进行现场实地勘察,对受损文物进行专业评估后提出科学保护措施和合理经费需求,为下一步实际开展修缮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视线陕西铜川药王山:

  除了预警防范,更贵在忠于职守

  自今年9月份以来,陕西省铜川市遭遇连续20余天的阴雨天气,受强降雨影响,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文物古建安全存在极大隐患,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作为一名基层文保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药王山的文物进行巡查,日复一日。这次汛期,我严格落实馆领导的指示,每日保证4次巡查,发现有渗漏、塌陷等问题及时上报。”药王山博物馆文保员陈立飞说。

  面对此种情况,药王山博物馆组织人员对展区、文物库房、林区、办公区域的各种安全、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并对馆内存在的安全隐患逐项整治。同时,还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古建筑群及田野文物进行了实地排查,要求文保员以及群众文保员加强巡查,保持通讯畅通,发现灾情及时汇报,切实保证汛期内所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

  药王山古建筑依山而建,古柏林随崖而生,文物遗迹满山分布。“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安全保卫,以及防火防汛。汛期,落实好24小时值班制,保证药王山博物馆在汛期的安全运营。”药王山博物馆保安队队长李胜利表示。

  为了做好防汛工作,药王山博物馆早筹划、早部署,在汛期来临之前就把防汛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药王山博物馆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防汛应急预案。同时,充分配备物资,做到有备无患,他们切实做好防汛设施、排水管道、防汛用土、防汛闸板、通讯线路、值班车辆等各类物资的管理、维修、保养等项工作,使之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

  药王山博物馆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专职领导带班、安全巡查、灾情速报等制度,确保汛期文物安全万无一失,有效防范和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防疫防汛关键时期,药王山博物馆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制,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扎实做好汛期安全防范工作。

  “文物安全是重中之重,连阴天气不彻底结束,我们绝不松懈。”药王山博物馆副馆长景颢表示,做到早部署、早检查、早整改,确保文物安全,严格执行防汛责任制,严肃防汛纪律,加强汛期防汛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进一步做好和细化相关应急预案,确保文物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视线河南洞林寺:

  及时抢险,点赞文保工作者的奋不顾身

  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等地遭遇特大暴雨,降雨连续数日引发内涝,同时伴有淤泥堵塞、道路坍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河南地大物博,文物众多,有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此次特大暴雨给河南各地文物带来严重威胁,后续的次生灾害与强降雨更是给文物保护造成了重重困难。在这紧急关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物保护者。

  位于郑州市荥阳贾峪镇的洞林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寺中存有明代殿堂,元、明、清历朝碑刻,寺院中的无缘寘公禅师塔是河南省级保护文物。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洞林寺这座千年古刹受损严重。

  据了解,在特大暴雨当天,洞林寺的明代殿堂淤泥堆积、进水严重,寺院内的元、明、清历朝碑刻被淤泥堆埋,情况十分紧急。与此同时,洞林寺断水、断电、断网。由于降雨量过大,寺院道路两旁出现部分山体滑坡,进入寺院的道路中断,寺院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寺院众人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自发进行抢险救灾工作。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地下的文物集中在一起,保证了地下文物的安全;实时观察雨水动态,及时将明代殿堂内的淤泥清除、排出洪水,保证殿堂不会长时间被洪水浸泡;对元、明、清历朝碑刻进行清淤、擦拭和保护;由于无缘寘公禅师塔的建筑海拔较高,险情相对较小,寺院就派人轮流在塔上看护,以便处理突发状况。受断电影响,众人开始只能冒着危险对文物进行人工抢救,通电恢复后,却又发现雨水导致寺院变压器损坏,只能利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对地下和殿堂内的洪水进行机器抽排。

  在洞林寺众人努力下,明代殿堂经过清淤、排水以及及时通风处理,建筑并无大碍;元、明、清历朝碑刻依旧保存完好;无缘寘公禅师塔安然无恙,所有文物都得到及时、妥善的保护。

  洞林寺众人是本次特大暴雨中众多文物保护者的一个缩影,正因为有这些文保工作者奋不顾身、及时抢险,才让一大批文物免于暴雨的损坏。这次特大降雨也给河南各地文物保护敲响了警钟,只有进一步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从此次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加强各类文物对各种灾害的抵抗能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才能实现对文物更好的保护。

  (参与采写:郭志清、朱萌、秦毅、陈关超、鲁鑫)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