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12载,归来仍是“守越人” 戚派嫡传弟子金静对越剧的眷恋之情-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出走12载,归来仍是“守越人” 戚派嫡传弟子金静对越剧的眷恋之情

来源:新民晚报
2021-09-19 15:54:53

  原标题:出走12载 归来仍是“守越人”(主题)

  戚派嫡传弟子金静对越剧的眷恋之情(副题)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有一种热爱,无惧岁月,纵然另闯出一番天地,爱了就难放下;有一种执着,百折不挠,哪怕漂泊十数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越剧于金静,便是这样难舍的眷恋。

  9月25日至27日,戚派嫡传弟子、越剧演员金静从艺40周年展演将在逸夫舞台上演。回顾40年风雨兼程,金静也曾意气出走,也曾无悔归来,当初为了“看世界”闯出去的她,如今为着“承衣钵”又闯回来,拍电影、收学生、建剧团,以一己之力扛起越剧戚派传承发展的大旗。有人问,这样折腾图什么?金静笑言:“唯心而已!”

  “金嗓子”

  学唱戏,嗓音清亮又独特的金静,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不过,当年以上海戏曲学校第一名成绩进入主打戚毕流派的静安越剧团后,金静却学的是吕派花旦。

  金静为了丰富自己,学起了戚派唱腔。不久后,戚雅仙来剧团开会,听到一个脆脆的声音在唱《苏三起解》。她循声赶来,发现了金静,定下了师徒缘。金静就此成为戚派花旦。一周后,金静开始排演戚毕派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月后,原创新戏《香罗带》推上舞台。

  得恩师悉心教导,金静很快崭露头角,并在越剧大赛上屡获殊荣,成为戚派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然而,外面的世界好像蛮精彩。1988年,年轻气盛的金静办了停薪留职手续,远赴日本,“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白娘子”

  金静时隔12年再归来,眼见静安越剧团人才凋零,恩师渐老,她心里焦急行动迅速。剧团势弱就自力更生,人才凋零就重新吹响集结号。

  金静和原剧团陈团长、邱团长,一同找到上海越剧院,合作推出了《玉堂春》《血手印》等戚毕流派的经典剧目。之后又转战大银幕,短短几年间,拍摄了《血手印》《牡丹亭还魂记》《玉堂春》《白蛇传》等多部戏曲电影。

  戏曲电影拍摄不易,要持续放映更是难题。为此,金静策划了越剧电影《白蛇传》的全国巡映活动,以“一月一城”的节奏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影院放映,一度创造一部戏曲电影在同一影院驻场展映一个月的奇迹。《白蛇传》在短短三年内,创下超过7000场的放映纪录。

  “花仙子”

  差一点,心灵手巧的金静就成了钻研花艺的“花仙子”。在日本,金静边打工边学习,很快拿到了花艺师的资质,她的插花作品备受认可。

  金静想将日本花艺引入上海,人还未回沪,各星级宾馆的订单已在排队。最终这一切,还是被恩师戚雅仙“叫停”了:“做插花生意,不缺你一个,但此生如不能将最热爱的事做到极致,恐怕要留遗憾。”

  其实,在日本的金静也不曾放下过越剧。她时常去观摩能剧、歌舞伎表演,反复琢磨,将这些自然而然地融入她的表演。每年,她都受邀回沪演出,或在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或为前辈同行专场担任嘉宾。师傅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金静毅然关了公司回归舞台。

  播种子

  近来,金静在网络上分享戚派唱段,并将教学视频实时共享,很多从未了解越剧、也不了解戚派的90后甚至00后开始关注戚派。这让金静备感鼓舞,她始终记得恩师戚雅仙的嘱托,无论何时,都要将越剧戚派艺术传承下去。2019年,听说电视台的编导有意推出“越美中华——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却苦于资金难筹,金静悄悄募集了500万元。

  现在,金静习惯了“流动合作”模式,和不同的剧团、不同的班底创作不同的作品。边排戏边留意好苗子,收徒授艺。然而,没有家就始终在漂泊。所幸,在上海静安区北站街道办事处的助力下,“金静越剧团”即将诞生。戚毕流派的传人和合作伙伴终于“有家可归”,这是对恩师最好的回报。

责任编辑:刘涵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