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红色文物故事 传承湘江战役精神-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倾听红色文物故事 传承湘江战役精神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09-15 09:02:13

  原标题:倾听红色文物故事 传承湘江战役精神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第一站就是全州县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他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近年来,广西大力开展湘江战役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协会、广西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全力以赴,相关部门和桂林市先后在全州、兴安、灌阳建立起湘江战役纪念馆、纪念公园等系列设施场馆,一批革命战争遗址得到保护,一批革命烈士遗骸得到安葬,众多的革命文物得到保护和展出,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传递文物承载的革命精神。

  红军留下的旗帜:

  黄家人冒死守护

  “这面红军长征途中遗留的旗帜收藏在广西博物馆,由两块红布拼接而成,旗帜上的红五角星清晰可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员萧潇说。如今,旗帜上鲜艳的色彩已经褪去,仔细看,旗面上还有缝补的痕迹。

  这面红军战士握在手中、插在阵地上、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旗帜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1934年11月28日上午,为了给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争取渡江时间,在全州县新圩镇,湘江战役第一场阻击战打响了。

  在阻击战的前线有个小村寨,叫枫树脚村。1934年的秋冬之交,这里除了火红的枫叶,还有血染的战场。

  11月28日晚,枫树脚村村民黄和林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他起来开门,只见一位脸色苍白、左大腿带着血迹的士兵站在门前。他说自己姓李,是红军。黄和林赶忙把这位受伤的战士请进了门。

  “太爷爷和爷爷在后山采药给红军同志止血止痛,进行简单包扎,家里仅有的两三个鸡蛋,煮给红军同志吃。”黄和林的后人李清鸾说,她的太爷爷和爷爷,在此后两天一直细心照顾着这位伤兵。

  枫树脚村外,战斗还在继续。红军三个团又一个营的战士冒死坚守三天四夜,与国民党7个团僵持在新圩,战斗悲壮而激烈。

  11月30日下午,红军中央纵队过江的消息传来。参与新圩阻击战的部队完成了任务,陆续撤离阵地。枫树脚村这边,黄和林家中这位伤还没有好利索的红军战士也要启程去追大部队了。临走时,他把一面军旗留给了黄和林一家,也留下“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的嘱托。

  许多年过去了,那位红军战士没有如约归来。黄和林老人对红旗的守护则延续了祖孙四代。当年,黄家人打破了诸多家族的禁忌,把红旗藏在老人的棺材里,甚至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查时,将红旗绑在了年仅8岁的黄家小童身上。能够想象,在战乱的年代,偷偷藏着这样一面红旗,要经历多少个日夜的提心吊胆。新中国成立后,黄家后人辗转将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捐赠给广西博物馆珍藏。

  “这家人多年守护的是血与火的历史,守护的是他们所热爱的人民军队。”萧潇说,正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筑成了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酒海井棕绳:

  见证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坚强

  “每当观众来到它面前,都会心情凝重,热泪盈眶。”在广西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根黑色棕绳。广西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黄捷说,上世纪70年代,这件珍贵的文物发掘于广西灌阳县酒海井。

  1934年11月,发生在全州和灌阳交界的新圩阻击战惊天地泣鬼神。连日的战火没有惊扰到酒海井,却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傍晚,残暴的桂系反动民团押来了100多名红军重伤员。伤员们虽然军装破烂,但都端正地戴着八角帽,上边有醒目的红星。

  黄捷介绍,这些红军重伤员都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的战士。湘江战役中,师长李天佑率领红五师在新圩一带阻击桂系敌军,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血战三天三夜,牺牲了2000多人。新圩阻击战刚结束,民团便尾随而来,他们恶狼般四处搜捕红军。100多名重伤员无法随部队撤离,在救护所被民团抓捕,押往酒海井。

  民团头子下令,让伤员们排成一队走向井口。伤员们稍有迟疑,民团的枪托就猛地砸向他们的头部。这些十七八岁的重伤战士虽然没有反抗能力,但都面无惧色;他们虽然声音微弱,却豪气冲天。他们喊着“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无一人流泪,无一人求饶,一双双眼睛坚定地仰望天空,此刻他们或在与远方的亲人告别,或在期待美好的未来,唯独没有向敌人屈服。

  黄捷说,据当地人回忆,红军伤员被投到井里后,民团还用机枪往井里持续扫射了好一阵子才离开。

  2017年,党和政府开始对酒海井中遇难的红军战士遗骸进行打捞。经过努力,打捞出20多具遗骨、数根棕绳和带孔的石头。经专家鉴定,遗骨年龄在15岁到25岁之间,都是营养不良的男性个体,部分头骨被钝器击伤。打结的黑色棕绳用于捆绑,带孔的石头还留有棕绳捆绑的清晰痕迹。因年代久远,地质环境复杂,多数遗骨暂时还无法完全发掘。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是当地人对湘江战役惨烈战斗的回忆,中央红军以损失过半的代价艰难渡过湘江。酒海井的100多名遇难红军是数万牺牲红军的一小部分,为了掩护主力渡过湘江,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们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只留下这根棕绳静静地躺在展柜里,但它所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仍跨越时空,深植时代。

  红军手雷:

  “小甜瓜”拓开革命胜利之路

  在桂林博物馆“漓水春秋——桂林历史文化陈列”湘江战役的展柜中,安放着3枚手雷。它们的形状很像佛手瓜,外壁上有3条深深的横沟,均匀地将12瓣瓜棱分割成小块。正面图案是一个凸显的五角星,五角星内是由镰刀和铁锤组成的党徽,标志着它们光荣的身份。

  “因为其独特的外形和标志,红军战士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小甜瓜’。”桂林博物馆工作人员吴秋乐介绍,“小甜瓜”由中央苏区兵工厂制造。当年,中华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条件非常艰苦,铸造出来的手雷表面粗糙,结构简单,通常用打扫战场回收的弹壳做成,所以当时红军的手雷品种五花八门,材质、大小、重量都不尽相同,甚至连外壳上的党徽大小都不一样。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简陋的武器,却陪着红军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开拓了通向胜利之路。

  这3枚红军手雷是桂林博物馆从湘江战役遗址征集而来的。看着它们,80多年前湘江战役的炮火声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正式打响,这是一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红军将士向死而生,浴血奋战,滚滚硝烟中,一枚枚“小甜瓜”从阵地中掷出,阻挡了敌人一拨又一拨的进攻。战斗持续了5昼夜,红军以巨大的代价渡过了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留下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硝烟远去,山河无恙。今天,拥有众多精良装备的我们仍然在研究、思考:当年红军是如何凭着像“小甜瓜”这样简陋的武器取得伟大胜利的?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时给出了答案,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靠的是理想信念”。

  吴秋乐说,“小甜瓜”虽然简陋,但是掷出它们的人,却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正是因为如此,“小甜瓜”在红军战士的手中才能爆发巨大威力。

  如今,这3枚“小甜瓜”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向人们诉说着长征岁月的艰辛,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更鼓励着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去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