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推北京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促成87个签约项目

“文化+”助推北京新发展格局建设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09-14 09:48:20

  原标题: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促成87个签约项目(引题)

  “文化+”助推北京新发展格局建设(主题)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海红

  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论坛活动之一,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等主办的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9月5日、6日举办。推介会以“数字文化助推首都新发展格局建设”为主题,以“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分专题、分时段举办了6场项目推介活动,包括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体育等。

  238.94亿元签约额

  为北京“文化+”保驾护航

  “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科技”是文化事业拥抱数字时代的必要手段、“文化+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措施……北京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创意资源集聚,“文化+”跨界发展机遇广阔。在此背景下,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共促成87个文化融合发展签约项目,签约额总计238.94亿元。现场签约44个项目,包括北京市文物局与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为未来几年北京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基础。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介绍,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发展,创新文化金融政策,成立文创板公司,引导设立金融机构,东城区成功获批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大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抓住国际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两区建设契机,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创造新机遇;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规模、挂牌新三板文化企业融资规模、上市文化企业IPO融资规模均列全国第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与文化产业全面融合,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之下,文化产业新形态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文化产品与服务日益丰富;文化科技融合作为重要发力点取得了积极成效,北京市文化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约占全国的40%;一段时间以来,文旅融合、文体融合,甚至文化与农业、制造业、商业的融合都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随着北京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冬奥会的临近,文化赋能消费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加大,文化价值增值将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心中的美好生活将进一步绘就。”王杰群说。

  促进北京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发布了《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0—2021)》。该报告对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给予了综合评价,通过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总体进展进行调研,分析了北京文化科技融合的优势和短板,提出了促进北京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支撑和参考。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介绍,该报告分总述、评价、产业、案例、专题、附录6篇。其中,总述篇从世界、国内、北京3个层面分析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态势,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已经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兴文化业态的核心动力;二是各国纷纷出台了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措施;三是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了全球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变革。“报告显示,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其有显著特点:一是在文化旅游行业,数字技术是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的新活力,深入挖掘京味文化内涵,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创新。二是在创意设计领域,科技元素为北京‘设计之都’建设赋能。三是在文化遗产领域,科技支撑传承发展、展示传播。四是科技助推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全媒体高地。”伊彤说,同时,该报告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包括相关政策机制有待完善、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化解疫情等困境的难题有待突破。

  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伊彤认为,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其次要注重紧跟前沿技术创新的脚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后要整合资源,抓住后疫情时代线上业务增长的机遇,打造相关品牌。

  打造城市文化IP

  在第八届北京市文化融合发展项目合作推介会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大兴航空旅游节”,其依托国际机场的交通便利和资源,围绕“航空旅游”主题,为乘客提供了更丰富的航空文化、旅游惠民产品,为机场增加内涵和韵味。北京歌华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歌华传媒集团等单位共同研发的“中华美学基因库”,该项目运用科技对文物、古籍等传统器形、纹样等进行采集,作为美学基因进行分析、整合、整理,形成丰富多彩的数据库,为中华美学的保护、传播、开发提供素材支撑。

  “文化+”不仅有利于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更对城市的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要萃取精华、打造IP,尤其要重视自主IP的运营,以此拓展“文化+”的发展方式。目前,旅游尚处在注重体验性的发展阶段,这要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结合科学技术将其打造成为城市文化IP进行整体呈现。“在北京,可以用IP做文化体验园、大运河文化体验园、艺术区体验园等。”他说,目前,中国很少有城市能够通过某个文化地标来体现整体文化,大多是零散的街区、建筑物。城市文化IP就是要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此类文化地标要融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时尚文化等多种要素。

责任编辑:刘涵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