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开饭!》:七十年七顿饭,看时代流转人生况味-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话剧《开饭!》:七十年七顿饭,看时代流转人生况味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09-02 15:45:31

  原标题:

  话剧《开饭!》:七十年七顿饭,看时代流转人生况味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

  日前,由黄盈、张婷编剧,黄盈导演,邵泽辉主演的新京味原创话剧《开饭!》作为首都剧场原创邀约剧目在北京上演。该剧是黄盈导演的第八部新京味话剧,同时也是他导演生涯的第五十部作品。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舞台上通过横跨70年的7顿饭,浓缩了北京一个普通人家70年的变化,同时也展现了中国70年间的飞速发展。谢幕时,全体演员把参演该剧的装台工人师傅们请到舞台中间,台上台下共同用掌声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致敬和感谢。

  展现70年生活巨变

  《开饭!》共包含7幕,从第一幕的1959年到第七幕的2021年,时间横贯了近70年。在剧中,观众看到北京这座城市的飞速变化,还有城中人的生息、繁衍、发展。

  主人公何家一共3个孩子,大哥、二哥和三妹。他们分别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间,共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为困难的一段时期,也经历了变革、动荡、建设、发展……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买粮食还需要粮票,全家一起吃窝头咸菜;到七八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下饭馆、吃西餐,接受各种外来文化;再到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人很难吃在一起,沟通到一起;再到2021年的春节,一家人天各一方,无法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只能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互相拜年……在时代浪潮的翻卷间,他们渐渐老去,而北京、中国,仍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

  剧中浓浓的烟火气、来自普通人的朴素情感和故事,都让人心中有无限感慨。在幕与幕间的换场时,舞台上还呈现出一系列承载着丰富时代背景的多媒体影像,让观众更能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生活的巨变。

  认真倾听父辈的唠叨和家常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于吃饭这件事,身为北京孩子的黄盈有着很多清晰的记忆:“父母当年是双职工,我上的小学离家不远,中午自己回家吃饭,先要从邻居大爷大妈家取家门钥匙。每天早上,爸妈会把隔夜的剩饭做成一锅蛋炒饭,中午进了家门,自己点开煤气灶,把饭菜热一下,就是一顿午饭。我是一个在吃上特别随意的人,但上小学吃午饭这事给我印象太深了。”对于这样的记忆,剧组的“70后”“80后”都经历过,大家一聊起来都在感叹时代发展变化的快速,于是,便有了《开饭!》的最初创意。

  “我今年才43岁,戏里有些年代我也没有赶上。年轻时,父辈母辈甚至爷爷奶奶辈跟你唠叨这些家常,聊他们年轻的岁月,你可能都没兴趣听,觉得他们讲的那套离自己很远。但等你也经历了一些事情,有了些阅历,特别是想去探寻过往的时代,你会发现他们讲述的东西逐渐能汇聚成一个时代清晰的轮廓。”黄盈说,为了准确地反映每个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他和剧组的创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我跟父母、亲戚去聊天,也采访了不同阶层年龄段的人,等到开始排演时,我也鼓励每个演员回去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聊吃饭这事,一同做了大量案头和采访工作。”

  为默默无闻的人发声

  随着物质的富足,人们逐渐从过去的为了“活着”,演变到对生活品质与意义的追寻。在“生存”与“生活”的课题转向中,单纯快活的感觉在消逝,但又会有新的便捷和快感补位上来。只是在一切都越变越好、越变越快的过程中,也是时候自问一句:如何抵抗越发来势汹汹的内心的虚无呢?这是制作人李东最初在读过剧本之后的感悟和思考。

  李东10余年前即看过黄盈编剧、导演的话剧《枣树》,那时候“新京味话剧”的概念尚未完全定型,后来黄盈创作了《卤煮》,李东确信了这位创作者对北京的历史、北京人和北京语言的掌握,足够撑得起这面大旗了。

  更为珍贵的是,黄盈关于北京的创作其实从未局限在怀旧和情结上,他在10余年间借北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着那时那刻他对人世的思考和不断的自我反问。这一出《开饭!》,黄盈没有把它做成一篇政论文,而是以丰沛的细节、真挚的笔触勾勒出大时代中的个人史——戏中的“英雄”,不再是时代的弄潮儿,抑或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精英,那些默默无闻却甘于奉献的人,才堪为社会发展进步筑基的脊梁。黄盈说:“之所以要回看已经默默无闻不再发声的那代人,是为了让我们明天变得更好。”

  乡愁的舞台标记

  1959年、1968年、1975年、1988年、1995年、2008年、2021年,这是黄盈和张婷一起在创作之初为《开饭!》甄选出的7个时间节点。这个选择背后也体现着他们对时代的观察与总结。

  一家人在这7个时间点上吃了7顿家常又不寻常的饭,这当中所见的,不仅是餐桌上吃食的变化,更是时代风貌的变迁。黄盈坚持在文本创作阶段就保留了剧中大量的群戏,为的是尽最大可能还原每个时代的底色。

  “我跟张婷在做剧本的时候,觉得吃力不讨好,感觉有几场戏是很难借力往下发展的,因为这部戏不是随着一个人的人生展开,而是在大时代下看人的生存发展、看社会的发展。”黄盈说。

  自2003年从原来的生物专业转至戏剧创作,黄盈始终创作不辍。在不断地积累实践中,他越发感到,自己这一代艺术家所拥有的幸福:“这个时代太有力了,变化急速,矛盾和故事到处都是,只要你尝试着去记录时代,就不愁找不到素材和支点,单纯的记录本身就已经很有力了。”所以在当下,他不仅仅通过《开饭!》讲述个人的变化和一个家庭的发展,而是通过这部剧展开一幅家国变迁史。

  李东将黄盈的这种抱负与观念理解为乡愁,这也是他为什么坚定地选择与黄盈合作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开饭!》是一部大戏,“每一个想要了解北京这座城市和北京人的观众,都应该来看《开饭!》。”他以为,所有的文化都有密码,而关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就隐含在语言中,“我们现在剧本为什么特别难写?是因为创作者失去了语言艺术。这也是我格外珍视黄盈的原因,像他这样的原创作者凤毛麟角。而他想要呈现家国史的创作观,其实就是乡愁,艺术的一个价值就是要把消失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开饭!》展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让乡愁浮出画面。”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