垡头首个城市书屋初露峥嵘-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建起为居民服务的传统文化实践中心

垡头首个城市书屋初露峥嵘

来源:北京日报
2021-04-16 07:35:50

  原标题: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建起为居民服务的传统文化实践中心(引题)

  垡头首个城市书屋初露峥嵘(主题)

  北京日报记者 路艳霞

  从本月初开始,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进入试运营,并将于4月20日正式开放。从周一到周日,这里每天都开办课程,阅读、书法、舞蹈、声乐、绘画……周边社区居民像是发现一个新大陆一样,纷至沓来。随着该中心初露峥嵘,一场公共阅读、公共文化服务的破圈探索也正式展开。

  居民们在上书法课。

  每一册书都经过精挑细选

  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位于朝阳区翠城福园社区,总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其中地上700平方米,地下350平方米。它的到来,终结了垡头地区从无城市书屋的历史。

  拾级而上,来到三层的尽头,是一个名为三余书屋的阅读空间,儿童阅读区和成人阅读区被自然分割开来,坐垫、书桌、休闲椅营造出家庭书房的温馨氛围。张女士退休多年,她曾是一名会计,结婚后忙于家务、看孩子、上班,忙忙碌碌一辈子。孩子大了,人闲下来,却一直在做饭、睡觉、手机、电视世界中打转转,“想看书,附近哪有地儿呀?”当得知身边有了阅读空间,她第一时间赶了过来,这天下午,她终于翻开书,在《女人受益一生的口才课》中寻找与自己的共鸣。她轻声说:“这里今年年初装修,我就盼着开门了。”

  毛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是第一次来书屋。以往,毛女士和儿子会乘坐680路公交车去首都图书馆。“以后我们不用再花一个多小时在路上了,在这里都能借书还书。”毛女士选了《正面教育》《我家有个小学生》,还选了一本理财书。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儿子教育好,再学学股票、基金知识,她说,每天上午九十点是她专属的阅读时光,“我想多学点东西,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

  三余书屋环境雅致、书香浓郁,书架上摆放了8000册图书,每一本图书都是从朝阳区图书馆的书库精挑细选而来。垡头实践中心推广部负责人彭世帆说,选书在不断调整,原本绘本在童书中的比例占三分之一,后来调整到了二分之一。该中心推广部工作人员张宇特意为孩子们挑选了大开本的科普图画书,“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个探索的工具,光是靠搜索引擎,没有记忆的感觉,也感觉不到乐趣。”

  彭世帆说,这些书目的选择,前期都在附近居民中进行过调研,附近学校的校长也根据孩子们喜好开出了书单。“我们不追求数量多,而是重在品质。”

  每一堂课都透着专业气息

  在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除了三余书屋,居民们还可以在墨韵斋、希贤斋、拾趣斋等空间,学书法、练硬笔、学画画、唱唱歌、跳跳舞。和以前的自娱自乐不同,居民们如今接受的是专业引领。

  地下一层的排练厅传出了歌声,一场一对一的声乐训练课正在进行。“吸气了吗”“嘴再张开一点更好”“要让声音像扔一块石头一样,形成抛物线”,老师正在一边弹奏电子琴,一边悉心指导。一位拄着拐杖的歌者正在老师的一次次点拨下,挑战自己的音域。她叫栗伟,已经退休20年了,曾是北京内燃机总厂的一名钳工,在工厂时每次开会都会有大合唱,她因此爱上了歌唱,只是多年来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当进行音阶练习时,她的脸上绽放出了自信的微笑。

  这一天下午,垡头的几位小学生也开始了儿童画的培训。范妮可今年8岁,她是第一次走进这个中心。一到拾趣斋,范妮可发现,她的面前早已摆好了调色盘、画笔和画稿。还有的小朋友已坐在画架前,就像画家一样神气。范妮可热爱画画,她说喜欢画电视里的人,但是从来没有上过美术课外班。这一堂课,老师教大家画蒲公英,当老师让孩子们描述他们心中的蒲公英,范妮可站起来回答说:“它像是一个降落伞。”

  这天下午,墨韵斋、希贤斋里没有课,但是在墨韵斋里,书架、毛笔、砚台已排列整齐,书法教师牛婷婷正忙着备课。牛婷婷在大学专攻书法已有四年,已教大爷大妈们学颜体学了两节课,“他们掌握得挺快的。”

  这是一次破圈的探索

  居民们不会想到,垡头传统文化实践中心的建成,也是一次破圈的探索,该中心通过政府、高校、社会力量和群众多元互动的运行模式,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共治、共建、共享。

  垡头翠城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常驻居民15000人。翠城福园社区党委书记赵利华说,居民们很想组织舞蹈、合唱、模特、京剧、书法活动,希望有活动场所。从去年开始,相关人员前期策划了近一年时间,最终,该中心形成由图书馆、高校、社会组织共建,社会组织负责具体实施、运营的模式。

  将城市书房和社会治理进行结合,是这个中心的一大亮点。该中心负责人贾金鹤介绍,正式运营后,中心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家风家训、岁时节令、非遗传承和实践为特色,运用图片展示、录像播放、名人讲堂、礼仪活动、技艺培训等丰富形式,并邀请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文化组织、非遗传承人等,与居民展开互动。

  北京师范大学将以中心为平台,进行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课题研究,这里也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实践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说,她从2015年开始做社会治理智库,2017年起参与乡村社会治理项目。她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垡头缺乏社区居民互动、相互认同的空间。贺少雅认为,实践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居民带来文化活动,也为社会治理、文化共享等诸多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

  该中心的筹备、运营、发展离不开朝阳区图书馆的支持。朝阳区图书馆馆长李凯说,将高校的科研课题、全民阅读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起来,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更希望从这一个小切口,体现朝阳区‘阅读之城’建设的明确举措:即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提高效能;结合区域布局,增加点位,优化现有阅读生活圈;各方社会资源引入,形成推动全民阅读的合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阅读队伍,形成新时尚。”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