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建设与多业态运营,驱动上海剧场创新发展-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2020年,上海演出场次数占全国市场近三分之一;今年一季度,全市演出场次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86% 受疫情影响后,上海演艺市场靠什么迅速复苏?

数字化建设与多业态运营,驱动上海剧场创新发展

来源:文汇报
2021-04-14 08:57:38

  原标题:2020年,上海演出场次数占全国市场近三分之一;今年一季度,全市演出场次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86% 受疫情影响后,上海演艺市场靠什么迅速复苏?(引题)

  数字化建设与多业态运营,驱动上海剧场创新发展(主题)

  文汇报记者 童薇菁

  近期周末,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门口从中午到华灯初上,始终人流如织,排队入场的队伍始终都在。原来,在海派话剧《长恨歌》回归时,带来了一系列座谈、导赏、旗袍秀;“剧院魅饮”咖啡店更推出了《长恨歌》“快闪”限定款饮品与甜品。点一杯“王琦瑶同款”,咖啡香气中流转着往日与今日的上海风情。

  与此同时,上海大剧院推出的“云上”演艺产品《巡演零号站》,又将迎来新一季的在线精彩;而线下“探寻申城舞台红色密码”同样人气爆棚。去剧场看展、喝咖啡,去直播间与明星主演邂逅,演出前“拼一堂”文艺党课……去年以来,上海各剧场不断出现创新亮点和不俗的运营成绩,发展混合经营业态、数字化文化商业综合体等已经逐步成为在数字化建设和文化“双创”背景下,上海剧场发展的显著潮流。

  上海文旅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0772场,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演出有所减少,但据上海主要票务平台测算统计,去年上海演出场次数占全国市场近三分之一,约80%的票务营收来自剧院演出。2021年一季度,全市演出场次也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86%。“推动剧场数字化建设,拓展多业态运营,不仅让上海演出市场在疫情后迅速复苏,更以创新驱动市场发展引擎,持续领跑全国。”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话剧《长恨歌》演出期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场特设旗袍展示。

  当“红色文艺”遇上数字剧场,线上线下全覆盖连结更多观众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等沪上主要剧场,尝试进一步突破剧场场地的物理空间,持续大力开拓“演艺新空间”等演出形式,以崭新的营运思路创新“多业态”的运营模式,如上海大剧院的线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上海音乐厅“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声音交互艺术体验大展”等,为演艺市场先行先试的开拓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看演出前,不妨在咖啡厅小憩片刻,点一份“红砖”套餐,或是前往艺术品商店或天猫旗舰店,选购一只“积极分子专用包”编织袋、“倍儿精神”搪瓷杯。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向记者介绍,大剧院在不断开辟新的体验空间的同时,推出融红色演出、主题展览、文创产品、文艺党课于一体的“红色套餐”,让红色主题下的舞台艺术,与观众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连结。文创商品之外,“文艺党课”也是“五分钟秒罄,手慢则无”的爆款。正在一楼展出的《探寻申城舞台“红色密码”》主题展览,马上将“穿”上二维码,迎来数字化的升级,观展中只需打开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相关丰富的历史视频、音频资料。上海大剧院还计划开发“红色文艺”后台探班之旅,让“剧中人”亲自担当历史的讲述者,并穿插小型表演,为参观者带来更全方位、更沉浸的艺术体验。

  “重视剧场数字化建设,提升数据汇集、分析和应用,加强各种艺术手段运用,探索多业态的经营模式——今天,我们所做的这些探索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艺术覆盖更多观众。”张笑丁说,在策划并推出首季线上演艺产品“巡演零号站”的过程中,剧院接触了很多年轻的线上客群,和传统线下观众的喜好有所不同,他们对先锋跨界又时尚类的文娱新产品更敏感、更有兴趣,如何把这批新观众带入剧场?上海大剧院即将开始又一次新尝试:把剧院八楼的望星空宴会厅和一楼的咖啡厅打造成“演艺新空间”,未来,这些全新的演艺场景将成为“舞会戏剧”“咖啡戏剧”的场地,成为如同外外百老汇一般创意诞生的“摇篮地”,打造一批小而美、体量轻、引领都市潮流的创新型演艺IP。

  “新空间演出”成为都市新社交,释放票房之外的衍生商业潜力

  正如托举着纽约百老汇剧场庞大产业基座的,是500多家散落在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中小演出场所,上海在建设成为“亚洲演艺之都”的道路上,离不开剧目孵化、驻场演出和人才培养的庞大体系,需要富足的中小型演出空间提供生存、发展土壤。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余说:“‘新空间演出’有望成为上海演艺行业金字塔的坚实塔底,也为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消费圈不断扩容、增量。”

  开放户外场地打造成演艺新空间,虽是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由于疫情影响开拓的新产品,创立及运营还不到一年,却已经在观众和粉丝心目中集聚了极高的人气,形成了“年轻、活力、开放、时尚”的品牌定位。上汽·上海文化广场“2021春季户外季”开幕前,吸引众多粉丝和演出商如同设计师等待时装周一样等待着这一季的“新品发布堂”。新一季的节目上,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戏剧社团将带着他们的作品登上这个轻松、热烈的户外舞台,展现上海青年戏剧的原生力量。

  在苗江路上的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孩子们不仅能看到剧院从国际、国内精挑细选的好戏,还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明媚的日光下聆听一场广场音乐会,或是一起准备好精美的书籍、玩具、鲜花……打开私家车的后备厢,和小伙伴们共赴一场热热闹闹的“大鲸鱼集市”。

  “演艺新空间”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剧场之外的补充”,它更具市场灵活性,又可容纳更多新形态的艺术形式,其创新的商业形态和文旅商融合的消费动能,让市场看到了更多未来发展的前景。自上海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演艺新空间”,两年多来,这些从商厦、酒店、书店、游轮、酒吧、咖吧、书吧等商业场馆中开拓出的“文艺绿洲”,逐渐成为城市演艺空间生态的多样化特征。

  新空间演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发生了收入模式的变化,从传统的完全票房收入,带动了相关的衍生产品的收入。不久前,互联网票务平台大麦网宣布进军内容制作,成立了一个全新的戏剧厂牌“当然有戏”,上海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上海的新空间演艺潜力无限。”厂牌主理人李婧介绍说,在百老汇有一个1∶4定律——1元钱票房对应4元钱的衍生收入,这个比例在中国大概是1∶2,“如果只看戏剧的衍生产品,这个比例大概是一比零点几,还有极大的开发上升空间,未来,这部分增量将很大程度体现在新空间演出上”。

  譬如,从去年诞生起就火爆上海的沉浸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在新空间演出模式上的创新令人眼前一亮:吧台、卡座、酒箱都是座位,百分百还原的实景酒吧模糊了舞台界限,它既是戏剧演出,也成了都市社交的新场合,释放票房之外的衍生商业潜力。

  近期,上海剧场行业第二次被列入了“上海市文明行业”表彰名单,上海35家50个剧场共同成为市级“行业文明”的优秀集体,上海剧场群已经成为市民交口称赞的先进行业。韦芝告诉记者,为更好提升服务质量,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将推动行业常态性培训服务员、提升服务质量的“内训”机制,打造更细腻更温情的剧场体验。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