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性让三星堆更受关注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作家岳南谈考古背后的故事:

神秘性让三星堆更受关注

来源:齐鲁晚报
2021-03-25 13:11

  原标题:作家岳南谈考古背后的故事:(引题)

  神秘性让三星堆更受关注(主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近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引发全民热议,作家岳南之前的著作《天赐王国——三星堆与金沙遗址惊世记》(下称《天赐王国》),详细呈现了三星堆考古,成为热门图书。

  在书中,作者岳南把考古发掘和史海钩沉熔于一炉,以文物考古、历史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古蜀国文明的灿烂神秘。书中细致入微的考古故事、对三星堆文明来龙去脉的大胆推测都是怎么来的?三星堆文明到底有何神秘性?今天大众为何关注三星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于3月24日采访了岳南。

  对考古的猜测

  引发热点话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有没有关注三星堆考古进展?您认为三星堆考古在今天形成巨大关注度有何原因?

  岳南:一直在关注新出土的黄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尊等文物。这次新文物的出土,让我想到我书中写的1986年出土的黄金权杖、青铜神树、青铜立人等文物。当年那批文物出土时是非常震撼的、非常轰动的。三星堆遗址首次出土文物时,所有人是没见过的,青铜神树、青铜立人等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很特别的,没有出现过。那时候才叫真的轰动。

  三星堆考古关注度高,我认为可能并不是因为出土文物数量的多少,而是因为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性”。普通大众关注的是三星堆文明是不是外星文明,是否来自西方两河流域文明,以及三星堆文明是否真的比夏朝还早几百年等。这些都是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性引发的热点话题。大家乐意去看这些猜测、推测性的东西。其实,屡次考古将三星堆的年代区间逐渐缩小为商代,最近又把这个时间范围进一步缩小到商代晚期,三星堆就是华夏文明。

  报告文学

  从文化角度看考古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天赐王国》以及您的其他十余本考古文学,里面有详细的文物挖掘、考古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区别于考古研究、新闻报道的地方,可看性非常强。您在各大考古现场实地采访时怎么挖掘这些背后的故事?

  岳南:举个例子,1991年正月十五,我坐着绿皮火车到陕西采访秦始皇兵马俑挖掘过程。当时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袁仲一馆长就跟我说,兵马俑被发现以后已有两万多名记者前来采访,他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我当时想起新疆作家周涛的一句话,“即使全世界的诗人都来写伊犁河,相信吧,我也绝不会胆怯,因为伊犁河是我的河”。我就对袁馆长说,“即使全世界的记者都到这儿来,我也不怕,因为兵马俑是属于我的”。袁馆长一听,你这么“厉害”、这么能“忽悠”,你去采访吧。我就租了间房子在那附近住下了。

  为了挖掘出更鲜活的背后故事,我把能找到的考古挖掘人员、专家都一一采访了。我长期住在那里,跟他们交流时间长、采访细致,他们跟我说了好多不跟别人说的内容。新闻报道类似于解说性质,注重报道文物发掘时代、文物、考古意义等,但我的报告文学不同,它探究的是兵马俑到底是哪儿来的?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寓意是什么?表现了大秦帝国的专制还是开放?除了文物、考古的介绍,还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探索更多问题。

  《天赐王国》就用详细的篇幅写了三星堆是怎么发现的,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三星堆文明的独特性,三星堆文明怎么毁灭的等。这都是我对一个个当事人采访得到的。

  古蜀文明

  与中原文明有联系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对古蜀文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书中对三星堆文明的消失结合古蜀国历史用讲故事的手法写了出来。这样写有历史依据吗?

  岳南:我到了广汉确实有很大感触,天府之国确实有天府之国的独特性。成都平原的土特别肥沃,如诸葛亮所说“沃野千里”。其次,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个地方周边都是大山,中间一个平原,比较独立成一格,它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是有可能的。第三,它的文明有其特别之处,但跟中原文明也有一定联系。

  书中关于三星堆人最后的毁灭,引用了多种说法,说法包括三星堆古城与古人毁于古蜀人参与周灭商的一次军事行动,古蜀国人撤出三星堆城迁徙到平原腹地金沙,三星堆文明内部分裂等。古蜀国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有关柏灌、鱼凫、杜宇等蜀王的事迹虽然简略,但故事都能联系起来。

  文学形式写考古

  也不是胡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天赐王国》中不仅有大量的考古、历史内容,还有鲜活的人物和故事,这种写作方式是不是更利于传播像三星堆遗址这样的文化遗产?您写作初衷是什么?

  岳南:这种写法非常通俗,跟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报告不同,跟新闻报道也不同。我来写这些考古发现,是结合文学的形式,哲学的眼光,历史的视角,把它讲得有故事性,故事连故事,文物穿插在历史故事之中,以文物说历史,以历史事件来说文物。我讲一个历史故事一定会拿出文物来证明这段历史。读者读故事时就看到文物和考古的重要内容。大概书写脉络是,挖出了什么文物,文物的大概历史地位,有什么历史故事,一定要保证真实性,没有胡编的。

  我是考古爱好者,我想以文学的形式,把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都写完。我主要是想采访这些考古当事人,把当时的情况记录下来,文物是怎么发现的,考古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以及这些文物的历史文化脉络在哪里。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文物时,也能有途径知道文物挖掘、考古的背后故事,甚至了解考古发现那个年代整体的更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如果不记录下这些内容,后人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器物和简短的几句话介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会随着考古新进展继续修订、补足作品吗?

  岳南:文学作品不讲究时效性,都是经过前面几道程序后,我再去写。先是考古学家发掘,第二是新闻报道,第三是研究人员研究,第四才是写报告文学。要补充的话也是几年之后的事。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