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纸堆里淘出14件压箱宝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一位43岁在上海的环卫工人

从旧纸堆里淘出14件压箱宝

来源:新民晚报
2021-03-25 10:31

  原标题:一位43岁在上海的环卫工人(引题)

  从旧纸堆里淘出14件压箱宝(主题)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为迎接建党100周年,本报与上海新华传媒联合发起的“寻找100份红色记忆”主题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从小热爱红色主题收藏的环卫工人汪祥闻讯,一股脑翻出了自己的14件“压箱宝”。

  红色政权 铸造的铜钱

  14件藏品

  《工农红军革命胜利歌》

 

  汪祥 记者 郭新洋 摄

  信仰的力量

  昨天,当征集工作人员来到汪祥位于杏山路的员工休息室时,他从一个硕大的军绿色文件夹里,一件一件地拿出他精心挑选的、用密封袋装好的14件藏品,小心翼翼地摆在了桌上。汪祥的收藏以纸质资料为主,有《可爱的中国》《革命春秋》《中国革命读本》等许多旧版红色读物,还有1931年盖着“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印章的《工农红军革命胜利歌》、1945年报道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的老报纸等。平时少言寡语的汪祥,一介绍起自己的这些“宝贝”便眉飞色舞起来。将藏品交给工作人员时,他又像是托付自己的孩子一般,反复叮嘱:“这些纸张都有年头了,会发黄、发脆,不能折叠,要尽量避光、密封保存。”

  还在读小学时,别的同学喜欢收集玩具,汪祥就喜欢收集与红色主题相关的旧书、旧报,他说:“那是我的一种精神寄托。”汪祥的老家在安徽宣城。他童年生活坎坷,3岁时失去了母亲,27岁时父亲也去世了。2012年,他带着妻儿来上海谋生,如今是普陀区的一名环卫工人。“我为什么会喜欢革命历史?一来是老家有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等不少红色教育基地,从小耳濡目染;二来每次了解到革命先烈们在艰苦环境下为民族命运而奋斗的故事,就觉得我也该好好生活,为社会、为国家贡献一点力量。”追随着信仰的脚步,汪祥到上海普环实业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传承的责任

  虽然在安徽的大部分藏品都因为举家搬迁而失落,但来到上海之后,汪祥的收藏热情依然不减。“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不仅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值得发掘,而且政府特别重视这方面的保护,让我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处。”趁着今年建党100周年的契机,在参与“红色记忆”征集前,他就已经主动联系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捐赠了十多件藏品,供展馆重新开放后展出。此前,他还向上海革命军事馆(筹建中)捐赠过一批藏品。

  汪祥的藏品,大部分都是他从废纸堆里“淘”来的。只要听说哪家拆迁老房子,他就一定会过去看看。许多早被其主人遗忘在书柜、抽屉的书信、照片、海报,就这样被他视若珍宝地捡了回来。此外,他还跟周围的几个废品回收员联系,一旦有了旧书旧报,他就过去翻翻,挑出些有价值的买下来。

  总跟废品、旧物打交道,汪祥常常将自己弄得灰头土脸,被妻子数落。“我妻子最开始很不理解我的爱好,觉得没什么用处,还把自己搞得像个脏兮兮的老头子。”但汪祥一边继续坚持收集,一边与妻子分享他的想法:“我们现在居住的上海,和后方的革命根据地不同,这里的许多革命先烈都是在危险的隐蔽战线上工作,为了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周旋,他们的很多书面资料都是‘阅后即焚’,留下来的就更加难得和珍贵。我今年43岁,很多历史故事都只能听老一辈的人讲了。到我们的下一代,如果我们不讲,他们可能就真的不知道了。”

  这番话,汪祥说了一遍又一遍,终于说动了妻子。他在家里放了一只大箱子,专门存放藏品,共有一百来件,其中最珍贵的几十件都被他无偿捐了出去。“我做这些,本就不是为了名利,只想向先烈们学习,发出自己的一点点微光,承担起属于我的一点点责任,将先烈们的爱国、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汪祥说。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