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新春,我娶了“李焕英”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那年新春,我娶了“李焕英”

来源:广州日报
2021-03-12 08:18

  丁东  

  《你好,李焕英》以穿越的方式,温馨的画面,戳中了无数人心底那块最柔软的部分——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建构着生命的大厦,丰富着婚姻的内涵,延续着代际的传承。而在此中间,假如少了“李焕英”这一纽带、核心,一切便难以依附。套用一句话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同样的“李焕英”。

  由此,我想起30年前的大年初二,我和我的“李焕英”结婚的往事。

  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我1990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家乡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每月工资不满一百元;父母靠种地为生,仅有的一点积蓄,父母把它攥紧了,打算拆了老屋砌楼房。

  其时,比我大一岁的高中同班女同学,与我谈了近四年的恋爱,成了我的“李焕英”。她读的是两年制的高中专,早我两年参加工作,在县城担任会计。有一天,“李焕英”委婉向我转达了她父母的“指示”——在即将到来的1991年春节,定个日子,让我们把婚结了。“李焕英”以适婚专业技术人才身份分得的一间职工宿舍,就作为我们的婚房。考虑到我家经济困难,彩礼钱就免了。婚宴各自在乡下老家办,每家出资两千元用于购买生活用品。

  听完“李焕英”含蓄的表达,我既喜又忧。喜的是,我俩的爱情就要修成正果;忧的是,我刚参加工作,不要说为家里作贡献了,竟要让家里拿钱买家具、办酒席,父母会同意吗?

  当我把结婚的打算向父母和盘托出后,当即遭到母亲的反对:“你刚参加工作,还指望你帮衬家里呢,你竟然要结婚,看家里这个样子,拿什么结?”说完,气呼呼地坐在那里,暗自抹泪。父亲见状,小声对我说:“要么想想办法,要么等个一年。”我的心犹如浇了一盆凉水,凉了半截,此后的日子,虽闭口不提结婚的事,但每次相聚,面对“李焕英”那一汪清泓、欲言又止的双眸,我内心充满了愧疚。经历了几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后,我暗下决心——这婚我一定要结!

  瞒着父母和“李焕英”,我找到一位做生意发了财的表舅,借了两千块钱。父母见买家具和生活用品的钱有了着落,也就同意了。1991年大年初二,成为属于我和“李焕英”的大喜之日。

  婚后,我和“李焕英”相敬如宾,勤俭持家,两年后终于有了两千多元的积攒。1993年春节来临前,我向“李焕英”“坦白”了我的隐秘,商量着把结婚时借表舅的钱还上。“李焕英”虽颇觉惊讶,却并未说什么,爽快地取钱给我。

  沉默的时间,蕴蓄着谁都挡不住的力量。如今,转眼近30年过去了,我成了老头,“李焕英”也成了老太——我们已经升级为外公、外婆,有了可爱的外孙。回首携手走过的风雨人生,我对“李焕英”充满了感恩之情——一个“李焕英”,成就了属于我的一段完美人生、一个幸福家庭。

  岁月若水,走过才知深浅;生命如歌,唱响方品心音。30年前的那场婚礼,如一棵在我心里长了30年的高大的爱情树,树根茁壮,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韩瑞敏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