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人往:心中有爱,手中有活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人来人往:心中有爱,手中有活

2021-03-08 05:00

  方大丰

  有人说,爱和艺术是同一件事,是遇见自己的过程。大抵,跟常言“心中有爱,手中有活”是同一个意思。

  很多人在谈论工匠精神时,也总是认为,热爱使得工匠能把手艺做到最好,他们的人生境界,因为爱和对职业的善意而豁然开阔。匠人的高境界,绝非仅仅只和技术相关。

  比如,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她的作品,亮晶晶、水灵灵,温润剔透,很多人收藏,是因为其间释放的意味,“就如同繁重生活的一股清流,洗涤我们周遭的污浊,还内心一处宁静”。

  我相信这是真的。我曾经对一个年轻的同事说,你的文字特别打动我,因为我看到了一种澄澈和来自灵魂深处的真诚。

  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和艺术精神不是一回事。但无论如何,既然是精神,那就一定要真诚,没有虚与委蛇的做作。

  对于陶瓷艺术的各种技法之美,我是门外汉。但在展厅中,黄小玲陈列的作品,几乎不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就能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那些花,那种色调,宁和而又热烈,每一件都有创作者心性率真的流露。

  我曾经采访过黄小玲的恩师陈扬龙大师的家人。陈先生离世前,曾想画一百件牡丹瓷,每一朵牡丹都像人一样,会哭,会笑。病重之际,他尝试了很多次画“会笑的牡丹”,但没有一次成功,他对女儿叹息:“牡丹怎么也没有笑起来。”女儿热泪盈眶:“父亲,您生病了,牡丹怎么会笑啊?”

  这件事,一直感动我,搅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认同感——任何一个职业人,唯有足够真诚,才能爱得深沉。由此我也认为,对于每一个领域的手艺人,爱就是格局。

  黄小玲作为大师传人,自己也走进了大师殿堂。在接受媒体关于工匠精神的采访时,曾谈到她在这个行业里那种持久而艰苦的训练,但工匠精神是什么?她说,是汇聚在一代代艺人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力”,是陈扬龙弥留之际的那种对手艺铭心刻骨的牵挂。

  黄小玲有句话特别打动我——“退一步,我们都是手艺人”。

  选择一份职业,本质上首先是选择了一只饭碗,选择了一种谋生方式,怀有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就是敬畏饭碗,敬畏生命。首先要拥有的就是深厚的同理心,以及群体性的相互认同。

  对黄小玲的多次采访都极少涉及她的艺术成就。其实,从始至终,我始终也是把她当作一个陶瓷手艺人,放在几十万陶瓷产业工人的群体背景之中,关切她不仅仅是关注一个大师,而是一个手艺人群体。她谈论得最多的,也是这个产业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与沧桑。

  千年窑火,百年辉煌——有人这样描述醴陵陶瓷产业的地位,认为有着绵长历史的醴陵陶瓷产业,直到现当代“釉下五彩”工艺涌现,才走上辉煌巅峰。

  这,也对也不对。

  一条绵亘千年的产业长廊中,一代又一代“手艺人”薪火传承,这是技术、工艺的接力,也是精神与人格的接力,悠久与辉煌其实是相辅相成、浑然一致的。这是一条产业链,也是一条精神链,每一个大师和每一个产业工人,都是链条上的一环。

  “我们都是手艺人”——这是一种认同感,归根结底,这就是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