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敏:打造艺术精品 推动粤剧出圈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曾小敏:打造艺术精品 推动粤剧出圈

2021-03-01 14:15

  羊城晚报记者 龚卫锋

  刚刚过去的除夕夜,粤剧又一次在央视春晚舞台唱响。粤剧名家曾小敏时隔一年再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绎清新柔美的《白蛇传·情》游湖片段,向全世界观众展示粤剧的独特魅力。

  曾小敏有一系列头衔、荣誉,从2005年到现在,她一直是演艺、行政工作“双肩挑”。这两条路,她越走越顺——当演员,她是粤剧新一代的领军者;当院长,她正带领广东粤剧院大胆改革、走向春天。

  人物简介: 曾小敏,出生于1977年10月,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现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作为广东粤剧院首任女院长,曾小敏醉心粤剧表演艺术,专攻闺门旦、刀马旦、花旦等行当,文武兼长,代表作有《青春作伴》《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大型粤剧剧目,以及《传奇状元伦文叙》等粤剧电影,深受戏迷喜爱。

  在曾小敏看来,《白蛇传·情》能展示演员唱念做打全面技能 郑迅 摄

  从龙套演员到院长

  从龙套演员,到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职场进阶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7年,曾小敏从粤剧学校毕业,分配到广东粤剧院。作为“尖子生”,她的舞台首秀就站主角位,与丁凡合作大戏《寒江关》。曾小敏回忆道:“这是我出道的第一部戏,也是让我‘摔跤’的一部戏。忘词、掉挂件……所有不该犯的错,我都犯了!”

  演出失败给曾小敏带来了打击,也激发了她的能量。“从‘高处’摔下后,我重新开始打基础,跑龙套、当配角……平时一有空,我就在舞台旁看前辈演戏,钻研表演方法。”几年过去,曾小敏的艺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渐被业界肯定的她也慢慢重拾信心。

  2005年,广东粤剧院筹备成立广东粤剧青年团,公开竞聘管理岗。最后,曾小敏当选该团副团长,主管艺术生产和市场推广工作,这也是她演艺、行政“双肩挑”的开始。

  几年后,她带领这帮年轻人,在文武戏领域打开新天地:“我们打磨文本,根据演员特点排戏,用扎实的基本功、青春的整体形象不断开拓市场。我们团曾拿到过全行最多的演出场次,也成为历届青年演艺大赛中获奖最多的团体。”

  在这期间,曾小敏也积累了管理经验:“我感觉到团队凝聚力非常重要,大家的心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更大的战斗力。”她先后做了3年副团长、5年院长助理、5年副院长。

  2019年,曾小敏成为广东粤剧院史上首位女院长。她感慨道:“当年和我在青年团打拼的同事,都成了剧院的骨干。剧院也来了很多90后、00后的新人,整体年龄结构呈年轻化,但我们依然有极强的凝聚力。”

  业务至今仍有上升空间

  进入行政管理岗位多年,曾小敏从未荒废业务。毫无疑问,曾小敏是当今粤剧界新一代领军人才,她兼擅闺门旦、刀马旦、花旦等行当,文武兼长。她从艺多年,创作积累了《青春作伴》《梦·红船》《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红头巾》等一批广受好评的剧目。

  戏剧界也认可曾小敏的业务能力。有专家笑称她是“拿奖专业户”:2017年,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9年,获得第16届文华表演奖……她不仅拿表演奖,还跨界拿电影奖。像刚刚登上央视春晚的新编粤剧《白蛇传·情》,还被拍成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获得了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类型之窗·最受欢迎影片奖、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

  《白蛇传·情》是曾小敏的代表作,先后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在曾小敏看来,这部片有闺门旦、刀马旦、青衣几个行当的综合体现,而且情节跌宕起伏,能展示演员唱念做打全面的技能。曾小敏透露,电影计划于今年端午节期间在全国上映。

  曾小敏坦言,自己一路走来,一直在进步,且直到现在仍有上升空间:“行政工作占据我很多时间,但也是我的人生积累。我的观念、眼界、定位不一样了,对艺术的审美判断大有益处。”如今,曾小敏依然坚持练功,抽不开身去排练场时,她就回家练,在跑步机上练台步、气息、演唱。曾小敏表示:“我现在在专业上是黄金时期,更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稳扎稳打把粤剧传承好、推广好。”

  跨界推广让粤剧“出圈”

  近年来,曾小敏带领团队推出了多部新编剧:先是融合粤剧与网游,制作粤剧《决战天策府》;又将粤剧搬上荧幕,推出国内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还将《花木兰》《玉簪记》等经典剧目“提纯”,在尊重原作基础上,用清新唯美风包装。值得一提的是,曾小敏今年与说唱歌手Tizzy T谢锐韬跨界合作了《帝女花之“香夭”》改编歌曲,红遍社交网络。“粤剧要守正创新,跟时代接轨。我们要让粤剧越来越年轻,让更多年轻人接受粤剧。”这是曾小敏的心声,也是她一直以来身体力行的准则。

  作品好,不仅叫好还叫座。曾小敏亲力组织了广东粤剧院的系列改革,推出“新年睇大戏”“周末睇大戏”“名家演出周”“新年盛会”等惠民演出活动。曾小敏笑称:“2017年,‘新年睇大戏’的上座率是30%。可是到了近两年,‘名家演出周’的平均上座率达到了95%,‘一票难求’已经成为常态。这足以说明,粤剧推广是有效果的。”

  答问:

  羊晚一直不遗余力挖掘推广本土文化

  羊城晚报:请您从自身行业角度谈谈,传播环境改变后,对传播工作有什么要求?

  曾小敏:越传统的,就是越时尚的。年轻人心中有文化的根,我们要把粤剧包装好,拥抱年轻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粤剧传承。除了内部改革,我们加强了粤剧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运作粤剧社会化考级,开办粤剧文化体验馆,与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合作首创粤剧必修课和选修课,近三年做了500场“粤剧进校园”活动等。我们广东粤剧院也在走文化产业之路,先后打造粤剧文创产品、开设粤剧书吧。

  把剧作打造好、人才队伍建设好,才能往外拓展、传播。当前国家政策非常支持传统戏曲发展,但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我们必须主动推广粤剧。我们有很多媒体资源,相信只要有好内容,自然不乏传播渠道。我们期望,未来媒体能在报道篇幅、深度等方面,再多给粤剧一些倾斜;机场、地铁站、公交站、广州塔等公益广告位,也能给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粤剧多留一些曝光空间,让更多人在广东游玩时,能注意到这里的本地文化。  

  羊城晚报:您对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有什么建议和期待?

  曾小敏:近年,广东粤剧院也跟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广泛合作,羊城晚报有文化情怀,与粤剧气质相投,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粤剧文化。“周末睇大戏”活动得到《羊城晚报》的大力支持和推动;粤剧考级教材的出版工作,也是由羊城晚报出版社承接的。期待《羊城晚报》以更大力度多做本土的文化宣传,多深入报道本土传统文化、名人名家、风土人情。除了粤剧,广东还有太多文化内容值得挖掘。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