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声的文物成为革命历史最好的讲述者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让无声的文物成为革命历史最好的讲述者

来源:广州日报
2021-01-21 11:06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活化红色文化资源

  广州案例·一

  农讲所

  “该刊由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下简称农讲所)所长毛泽东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有关政策、策略、论著、教材和师生调查研究成果等……”这段文字,来自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称农讲所纪念馆)2020年3月2日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藏品推介|<农民问题丛刊>》。截至目前,这个每期一件革命文物的“图文+音频”小专栏,已经推出了37期。

  不久前,由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主办,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等承办的《红讲台》又在“粤省事”“粤政易”上线,同步推出“红色信仰、时代之声”年度宣传企划,以“1系列红色演出、10条红色线路、100个红色故事、1000件红色文物、10000人红色研学”为脉络,打造涵盖线上线下渠道的南粤红色文化品牌。

  经由对“小故事”的深入挖掘,那些沉默无声的文物,成了革命往事、红色历史最好的讲述者。

  “不起眼”的小物件

  却是伟大的红色见证物

  “2020年起在馆领导的组织下,我馆文物保管部在馆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了《藏品推介》栏目。工作人员结合馆藏珍贵文物,通过查阅相关史料,充分挖掘了这些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撰写成一篇篇小文章”,农讲所宣教部主任柯楚彬告诉记者,“目前已完成发布30多期。把学术研究的内容转化成普及性文字,意义重大,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广州是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重镇,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众多大事件的发生地、参与者。至今仍大量保存在城乡各处的红色资源、革命史迹和遗物,是属于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比如前文所述的《农民问题丛刊》,就是1926年5月至9月毛泽东在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期间把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农运的重要文献、农讲所教员对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以及学员的调查材料等汇集起来加以审订和修改而编成的一套读物。毛泽东为丛刊撰写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套丛刊实际出版26种,农讲所纪念馆收藏了24种,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改变了以往研究农民问题资料匮乏的状况,为农讲所学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农运干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学习材料。

  又如“庆祝曲江农工商学联合委员会成立书”,是韶州妇女解放协会为庆祝曲江农工商学联合委员会成立所发之传单。1926年5月,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省农民协会、广东省教育会、广州总商会、广东省商会联合会、广州市商会、广州商民协会等七大团体及自由职业者代表共同发起组织的农工商学联合委员会成立,其宗旨为“建立并巩固农工商学的联合战线,保护人民利益,拥护国民革命基础”,对团结各阶层群众、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苏兆征、邓中夏、李立三、彭湃、阮啸仙、谭天度等共产党人曾担任该会领导工作。该传单就是当时广东农、工、商、学界联合开展革命活动、巩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有力见证。

  借助革命文物

  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话

  农讲所纪念馆馆长颜晖曾说过,要想讲好红色文物故事,既要熟悉文物本身,又要了解文物产生的历史背景,涉及的相关人物以及流传经历等等,而且需要能敏锐把握到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典型性、可看性,才能把红色文物的学术性、教育性和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结合起来,让文物故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这项工作背后需要的工作量非常大。但如果故事发掘得好,影响也是很大的,比如“半条棉被”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为革命文物往往“不起眼”,一般观众在展厅里,常难有耐心细细品味它们。所以这个栏目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以精心制作的照片和文字,配合讲解员的讲解,给大家讲一系列革命文物小故事。音频时间不长,一般两三分钟一件文物,符合人们手机端的操作习惯。

  为了让这些小故事吸引今天的读者,“见人见物”是很重要的。比如第六届广州农讲所学员康富成烈士佩戴使用过的瑞士手表,也是珍贵的革命文物。康富成,又名贾力更,蒙古族,内蒙古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1937年10月,他组织炸毁日军大同城北卧虎湾的大型军火库,正是佩戴此块手表按时准确地完成了爆炸摧毁任务,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第二届农讲所学员徐树芳在海南定安县从事革命活动时用过的煤油灯,1982年由其子徐家瑞捐赠给农讲所纪念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广州农讲所第五届学员谭作舟在狱中的家信中,提及自己在狱中的近况,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自知不能幸免,坦然面对个人命运,视死如归。谭作舟是阳江农民运动领导人,1925年8月,谭作舟等人在阳江雅韶乡建立农民协会,是广东南路地区最早的农会之一。1927年,广东“四·一五”事件后谭作舟被捕,后被杀害于广州,时年25岁。

  又如,广东省花县共产农团传单,看上去就是一张油印“广告纸”,仔细听讲,才知道花县共产农团由曾参加辛亥革命的归国侨工徐茂均创办,是当时全省唯一的共产主义农团,这张传单是国家二级文物;又如一顶灰色、破旧的瓜皮帽,是第六届农讲所陕西籍学员霍世杰在陕西开展革命活动时戴过的,他领导当地农民运动成效卓著,被誉为“农运大王”。

责任编辑:迟语洋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