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公的“包容”与“挑剔”予当下出版何种启示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沪上文化界追忆著名出版家沈昌文

沈公的“包容”与“挑剔”予当下出版何种启示

2021-01-20 08:26

  文汇报记者 许旸

  “出版界失去了一位贡献卓著的长者,文化界失去了一位睿智的守望者,广大读者失去了一位富有童心的朋友”——著名出版家沈昌文10日去世后,文化界、知识界人士纷纷表达悼念。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长期执掌文化杂志《读书》的沈公,对当下出版有何启示?

  “沈公的组织才能、包容态度和不耻下问,以及各种各样服务作者的办法,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三联获得了不竭的文化资源,影响了一代读者。”日前,在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举办的“书商的旧梦——追怀沈昌文先生”小型追思会现场,资深出版人陈昕谈到,沈公最令他钦佩的一点,便是“广交学界朋友,擅借用外脑;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冲破重重阻力,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想方设法出版好书、办好杂志,为社会进步奉献本事和智慧”。

  比如,在他主持三联期间,引进出版了《宽容》《情爱论》《第三次浪潮》等风靡一时的西方经典译著,团结了夏衍、吕叔湘、钱锺书等众多文化名人。他主编的《读书》既不乏对学术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坚持大众化的轻松活泼风格,聚集了一批忠实读者。

  用学者陈子善的话来说,“沈公眼光远大,宽容,关爱年轻人,能团结吸引有不同想法的人”。这份海纳百川,直观体现了沈公无先入为主、无偏见的办刊态度与人生境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表示,沈昌文当初开创了中国编辑界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没有自己专业、没有特定立场、没有特别固执角度的人,也许在那个时代当杂志主编恰恰能够促成一份好杂志,“沈先生最大的作用就是他没有墙,没有自己的偏见”。

  “值得称道的是,这份宽容并不意味着没有个人风格,恰恰相反,《读书》有着强烈的美学追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还记得,自己念大学二年级时,《读书》刚创刊,他就成了忠实粉丝,至今收集了全套的《读书》以及沈公后创办的《万象》杂志。而《读书》的办刊理念中,沈公非常强调对文本的美学追求,这使得《读书》能被众多学人如此心仪,比如沈公曾说过,“我们退掉过很多著名学者的稿子,他们的观点很可以,但是文笔实在不行”。这在当时的学界刊物中也相当具有突破性与开拓性。

  作家孙甘露用“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风尚”来形容沈公主持刊物的影响力。出版了沈公多部作品的草鹭文化董事长王强说:“他的谦逊、包容、润物细无声的气质,激励我们继续做事、继续畅想,让生命意义也变得更崇高。”

  评论家汪涌豪表示,沈公是豁达的人,同时也幽默、皮实,还有点“狡猾”,“他生前非常精彩,身后也有足够的哀荣,这是很了不起的”。恰如上海巴金故居副馆长周立民所说,当下研究出版传统的时候,沈昌文的经验仍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迟语洋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