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 叩问心灵 - 文化滚动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记录时代 叩问心灵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的2020年中国文学观察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1-17 02:23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邓崎凡

  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2020年,面对疫情的现实,以及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变化,作家们比普通人有着更敏锐和更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的中国文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就包括“抗疫文学”和“脱贫文学”的涌现。

  “抗疫文学”方面,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书信……各类体裁的作品大量涌现。人民出版社出版《最美逆行者》,反映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击疫情的奉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援鄂医生抗疫日记。湖南文艺出版社从3000余封一线抗疫者家书中精选出81封,精编《你信大爱我信你——潇湘家书·抗疫篇》……从相关作品,可以看到“抗疫文学”的热度和体裁的多样性。

  “脱贫文学”方面,报告文学体裁是亮丽的风景线。作家出版社的“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丛书,《大别山上:一个革命老区的壮丽新生》《繁花似锦》《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一年来,“脱贫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

  《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就2020年中国文学采访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贺绍俊。

  经典作品,是一条漫长的求索之路

  记者:过去的一年,文学创作有些什么特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其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贺绍俊:2020年对每一个人都影响深远。作家从一定意义上说应该做时代的书记官,因此重大事件以及不平常的经历都会在文学上得以体现。可以看出,这一年不少文学刊物相继都开辟了关于抗疫和脱贫攻坚的专栏,相关文学部门也组织了各类创作工程和征文活动。

  文学积极反映现实,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作家要做时代的书记官这一点上,更为重要的是,作家是人们心灵世界的叩问者,是社会精神走向的探脉者,一个时代的文学将记录下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是这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精神史。

  记者: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这样一种国际国内形势,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上,有哪些体现?

  贺绍俊:任何时代都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取决于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是否做出了充分的准备。当代作家要想写出经典作品,是不能靠躺在时代提供的优裕条件上而成功的,作家必须有博大的胸怀,有深邃的思想,有炉火纯青的艺术修炼,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一条漫长的也是艰难的求索之路。

  文学不是简单的客观记录

  记者:近年来,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脱贫文学”兴起,去年也有不少这类的作品出现,如何看待这类作品?

  贺绍俊:脱贫攻坚是中国这些年最重要的政治工作之一,自然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报告文学是直接反映现实事件的文学样式,因此关于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创作特别突出。

  这些作品起到了鼓舞士气的效果,但有些写得比较匆忙,在质量上有所欠缺。当年,柳青直接到农村与农民一起生活、劳动,写出了《创业史》,现在,也有不少作家直接参与到农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中,他们创作的作品做到了与现实生活的零距离。如杨遥的《大地》是他当驻村干部后写的一部小说,他以真诚的情感写出农村真实处境,具有强烈的纪实性。

  文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客观记录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而且还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书写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如吴君的《万福》是以深圳农村脱贫致富为题材的,万福是作者虚构的深圳与香港相邻的一个村子,她抓住深圳与香港相邻来做文章,不仅反映了中国农村变化之巨,而且也凸显了改革开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张艳荣的《繁花似锦》则将主题确定在新农村建设上,而不是单纯写脱贫工作。脱贫与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小说通过一个村子四五十年来寻找富裕之路的历史,展示了一个农村新人谱系图,清晰地展现了农民命运的演变史,和农村新人的心灵蜕变史。

  文学创作不是速成品

  记者:“抗疫文学”是去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一方面,《霍乱时期的爱情》《鼠疫》等国内外与疫情相关的作品受到读者关注,一些作品甚至在网上卖断货;另一方面,国内也有大量的诗歌、纪实文学等“抗疫文学”作品诞生,这些作品有哪些特点?

  贺绍俊:“抗疫文学”是灾难文学之一种,可以放在灾难文学这个大的范畴内来谈。从全球范围看,严重的疫情已经促使人们对这一切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的阵营里,文学不会缺席。

  我相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作家们的头脑里会在抗疫、病毒、隔离等概念的刺激下不断地兴奋着,这种反思应该激发文学的活力,也一定会让那些持久不断地被研究的主题诸如恩爱、牺牲、灾难、自然、生态等得到深化和开拓。事实上,人类历史也是不断与各种灾难进行斗争的历史,灾难既有自然灾难,也有人为的灾难,在与灾难的斗争中人类文明得以锤炼和提升。新冠病毒疫情无疑是一个重大灾难,也会在作家们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但文学创作不是速成品。

  记者:读者如何从数量庞杂的当代文学作品中选择阅读?

  贺绍俊:文学作品数量大,也意味着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对应着人民的审美需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读者如何选择,应该从每一个读者的爱好和审美需求出发,不能强求一律。读者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激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逐渐扩展自己审美空间的过程。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