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淮剧青年演员同台亮相-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文化

高清图库

 

上海越剧淮剧青年演员同台亮相

2020-08-28 08:24:10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上海越剧淮剧青年演员同台亮相 展现戏曲新生力
  8月25日晚,上海越剧院与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同台展示,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不负韶华·越淮专场演出,这也是两大院团近些年来青年演员首次合作亮相,演出现场青春昂扬,各显风采。“越淮”新势力强强联合,呈现了上海戏曲青年的全新风貌。

  此次越淮专场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举办的“不负韶华——2020年上海戏曲院团夏季集训展演暨‘戏·聚经典’演出季”的一部分,集训展演意在集中展现上海戏曲薪火相传的蓬勃生机,突出展示中青年演员在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传承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孕育新变革

  “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一直是戏曲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以戏带功”是上越集训的一大特色,名家传授,青年传承,以此契机让青年演员能在自身剧目储备上得以提升,磨炼演技,加速成长。走进上越排练厅,正逢越剧经典《李娃传》中《曲江责子》一折在排练。舞台一侧,是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章瑞虹在与董心心“镜面”教学,两人面对面跪着,老师带着学生同步练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要有一丝不准确,都必须重来。为了示范更为方便,章瑞虹索性脱了鞋“赤脚上阵”,抖袖、抛袖,左边几下,右边几下,都严格要求掌控节奏,要与鼓板严丝合缝。台下,“老生”潘锡丹正跟着胡琴加强练唱,越剧名家张承好在旁指导,一个个音仔细抠,“唱腔是基于人物情感的。”张承好耐心讲解,一遍遍演示,帮助学生准确掌握人物心理节奏。

  8月25日晚,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带来拿手好戏,《追鱼》《行路》《曲江责子》三出经典折子戏,文武兼备,流派纷呈,行当齐全,全面展示了上越青年的扎实功底和传承成果。《行路》为《情探》中一折,由杨韵儿、张艾嘉与姚磊共同演出,传承“傅派”代表作的同时,越剧青年“男演员”的表现也可见一斑。《曲江责子》为《李娃传》中一折,由潘锡丹、董心心和钱佳璐一同出演,“老生”与“小生”的搭配,有别于越剧常见的“生旦戏”,两位越剧新生代唱做并重,一气呵成,青年“女老生”的风采同样可圈可点。《追鱼》一折在传承“徐王派”经典的同时,经过全新创排,根据越剧青年演员自身优势,重新设计并加强了武戏部分,增加了大量的高难度技巧,由王婉娜和陈欣雨携上越青年演员悉数上阵,呈现了越剧新青年文武并重的全新风貌,突破了近年越剧舞台的表演风格。

  

  上越自最年轻一代演员融入以来,近四年间,随着“锦瑟年华”品牌系列演出、“越美中华”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汇演等活动的持续影响力,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追鱼》《家》等多出全本大戏的传承演绎,已彰显新生代的舞台风貌,逐步形成了当下越剧的新风尚。文武兼备、行当齐全、流派纷呈、青春靓丽,是业内和观众对上越青年演员的评价。

  名家带教、院团保障,最大程度资源配置,将基训、剧目学习和常态化演出相结合,上海越剧团以“学、练、演、创”四位一体的方式提升青年演员的舞台表现力,传承打磨剧目的同时,历练、锻造人才,助力新青年开拓新领地。

  上海淮剧团近年来在青年演员的培养上同样不遗余力。学馆制栽培下的青年戏曲人接受了不少京昆名家、淮剧名家的亲自带教,收获颇丰,剧团也经常开展名师教学课堂,夯实青年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针对性地复排淮剧传统大戏,在传承好经典剧目的同时,让青年演员“以演代训”,通过舞台上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2017年推出全本淮剧《白蛇传》、2018年呈现淮剧经典《王宝钏》、2019年移植排演淮剧《杨门女将》,多出能文能武的唱做大戏无不体现出剧团在培养全面型、复合型青年淮剧人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在此之中,青年演员们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更讲求团队协作,培养主人翁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取长补短,提升自我。

  25日晚,上海淮剧团献演两出折子戏《投军别窑》及《杨门女将》选段。《投军别窑》是传统经典淮剧《王宝钏》中的一折。此番由上海淮剧团优秀青年演员王俊杰和国家一级演员邢娜合作出演,分饰薛平贵和王宝钏。王俊杰曾先后在多部淮剧大、中、小戏中有不俗演绎,可谓唱做俱佳。而邢娜作为剧团的中流砥柱近些年来也活跃在淮剧舞台之上,深受广大戏迷爱戴。此次两位演员的合作正体现了“传帮带”的传承性。邢娜作为上海淮剧团青年队队长为青年演员保驾护航,更体现了剧团始终秉持的“用艺德感化人、用艺术感染人”的理念,通过青年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为青年演员做好垂范和表率,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为上海越剧院和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合演版。不同剧种,同台演绎,各显风采,各展所长。这是戏曲传承的高光时刻,也是对戏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好诠释,观众充分感受到年轻一代戏曲人在追逐梦想道路上彰显的青春与活力,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新合作打开新视野

  越剧与淮剧诞生于不同的土壤,百年间孕育而成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剧种“气质”。越剧的细腻婉约,淮剧的激荡高亢,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各大剧种中都独树一帜。而其流传度之广,传唱度之高,都离不开在发展的关键阶段,融入了上海这座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

  越剧进入上海后,不断吸收绍剧、昆曲、京剧、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营养,大胆改革,建立了集编、导、演、音、美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体制;淮剧在上海牢牢扎下了根后,以创作、演出、传承、推广为己任,致力于“都市新淮剧”的探索实践,成绩显著,影响力日盛。在上海,越剧与淮剧都完成了“华丽转身”,兼容并蓄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艺术剧种,跻身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大剧种之一。

  此次越淮专场的契机,上越与上淮的青年人不仅同台展演各自剧种的经典传承成果,更“同演一出戏”,这对于越淮青年演员来说尚属首次,既是合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上越8位青年男女演员助阵淮剧《杨门女将》,都狠下了一番功夫。几乎所有演员对于这出戏都不陌生,但却没有舞台实践的经验,虽是兄弟剧种,但无论是身段动作、舞台调度还是音乐伴奏,乃至锣鼓点,皆有所不同。为了融入淮剧演出,每位演员都暗下苦功,力求以完美的整体实力完成这次越淮合演。正是在这些过程中,让青年演员们得以不断归零心态,发现自身短板与差距,进一步沉下心来提升业务水平。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上越、上淮两家院团已受邀参加浦东艺术节等多个文化品牌的展演,将携手推动戏曲文化的大区域、大传播、大流动。

  新业态促进新增长

  戏曲青年人才作为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连接着传统与时尚、青春与成熟。院团推出适合青年演员的营销、宣传、推广新模式,结合网络等平台,将年轻戏曲人台上、台下多面手的形象推介给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

  疫情期间,面临现场演出全面暂停的现状,上越及时调整演出模式,第一时间开启线上视听、演出直播、教学推广等品类丰富的“云赏越”系列活动,将危机转化为契机,聚力网络平台矩阵,为线上观众营造了在线观演的全新视听体验,短短几个月,线上累积观看人次便突破千万,几乎与上越历年线下观看人次的总和相持平。随着疫情态势趋于稳定,演出逐步恢复以来,上越全面复工的同时,继续延续线上直播的新形态,不断拓展越剧新市场。

  每周一播的抖音直播间里,可以看到不同流派演员、青年主创、乐队成员、舞美制作等不同工种的青年人才,收获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近几个月来,越剧童谣线上教学已连续推出《春晨》《蜗牛看花》《花灯》《十二月花赋》《桃花红》等多首童谣“云教学”,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与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合作推出的线上“萌娃·online越趣夏令营”,集越剧童谣、制作DIY干花团扇,越剧团扇身段为一体。据悉,随着上越各类线上课程的推出,还收到了多个街道社区和专业剧场购买课件的意向。

  上海淮剧团除了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推动实行“一人一策”的指导方针,合理规划、有序布局,针对每个青年人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开展“名师课堂”“一对一定向培养”“集训考核”“以演代训”等多途径培养模式,还积极转换思路,谋求线下、线上同步宣传推广新模式,开发探索淮剧线上项目,用“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推广策略来引领观众的感官体验。在此之中,青年戏曲人展露出了相当大的热情和潜能。

  此番上海戏曲院团夏季集训展演演出季正是一次谋求院团融合,开拓年轻观众市场的绝佳尝试。越淮展演现场几乎都是年轻观众的状况,令院团负责人和演职人员颇为惊喜,尤其是对于经历受疫情影响现场演出全面暂停的戏曲演出市场,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戏曲院团开拓线上空间,在危机中获得了转机,积累了一大批线上流量观众,而目前,随着演出市场的逐步恢复,这波流量也逐步向线下变现,年轻观众的受众面在进一步扩大。

  

  “今年的夏季集训展演集中体现了戏曲青年演员对于传承经典的整体实力,也让我们清楚看到上越年轻一代的亮点和短板,归零心态,寻差补短是上越青年的‘必修课’。”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说,“越淮合演的圆满完成拓展了青年演员舞台形态的多样性,开拓了演出市场的年轻化。戏曲舞台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越剧也正处于繁荣的好时代,此前受疫情影响转战线上平台所开拓的全新流量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流量经济,线下观众的年轻化趋势也呈上升态势。代际转换下的新青年已逐渐形成了新势力,呈现了全新风貌。作为上越,将始终秉持以‘筑本、修德、精艺’为核心方针来锻造青年艺术人才的队伍建设,打造越剧新风尚。”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戏曲人的必修课。青年演员的成长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只有在不断的训练、演出、面对观众、走向市场之中摸爬滚打,积极实践,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说,青年演员是戏曲的未来,也是传统艺术得以发展和传承的源泉。希望通过此番合演能开拓新市场、探索新领域、谋求新发展、推动新能级,在传承中谋突破,在坚守中求创新,让传统戏曲艺术之花常开不败,历久弥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维琦)

编辑:刘云

高清图库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