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王,唢呐兵-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首发策划

唢呐王,唢呐兵

2018-07-02 06:27:03 中工网--《工人日报》

  1

  小镇周围十里八乡,提起唢呐王刘大强,曾经没有人不知道的。

  那时候还没有大喇叭,更没有什么手提音响。谁家过红白喜事要请“响器班儿”,就少不了唢呐。凭一把唢呐,刘大强稳坐“一哥”位置几十年,“唢呐王”的称号,从没有倒过。谁家过事儿,要是能请到刘大强来吹唢呐,那是很风光的一件事。

  别看唢呐王的名声大,真心想学的人并不多。小镇风俗,吹“响器”属于下九流,给的报酬也只有仨核桃俩枣。这可能还是儒家文化“三教九流”里伶人戏子思想流毒,种庄稼的轻易不会让孩子学“响器”。

  唢呐王教不出下一代唢呐王,但他也不急。他常常擦着自己那把锃亮的唢呐,说:“多少事,最后都是黄土一堆啊。”常年吹唢呐,他多少知道一些戏文,那些王侯将相、英雄佳人,“争来争去,过眼云烟啊”,他说:“何况一把唢呐呢?”

  2

  唢呐王刘大强没收到好徒弟,但有个好“兵”,叫傻宝。因为刘大强去哪都带着他,就像带了个小兵一样。于是“唢呐兵”的称呼就叫开了。

  傻宝跟刘大强同村。说他傻,乍看起来跟正常人无异,给他一把扫帚,他就会去扫地,给他一只饭碗,他知道去厨房盛饭。但不给他扫帚,他就永远想不起来世界上还有扫地这回事,不给他碗,他饿了就直接去厨房用饭勺吃。

  傻宝爸爸妈妈结婚后几年没有孩子,有一年说是去走亲戚,出去了几个月,回来抱着个孩子,就是傻宝。说是在外面亲戚家生的,后来听说,是从外地人贩子那儿买来的。

  亲生的也好买来的也罢,傻宝爸爸妈妈从没舍得让他受委屈。小傻宝襁褓里见人就笑,白胖可爱,怎么看,都是整整齐齐的一家人。但后来就发现不对劲儿,别的孩子满地跑,他摇摇晃晃走不稳,别的孩子都会背“床前明月光”了,他还叫不清爸爸妈妈。村里人都摇头,这孩子,唉!

  傻宝八岁多的时候,他爸爸带着妈妈开手扶拖拉机去拉化肥,车翻到水沟里,一个被砸到脑袋,一个被砸到胸部,都是要害位置,送到医院,人已经不行了。傻里傻气的傻宝,在刘大强的唢呐“哭调子”里,哭得肝肠寸断。

  3

  傻宝父亲是独苗,在村里也没个本家什么的。刘大强平时就心善,看不得孩子受苦,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个小屋子,让傻宝住了进来,一日三餐跟着自家吃。老婆开始还不乐意,但拗不过刘大强,而且傻宝也会帮忙喂个猪、掏个粪什么的,也就习惯了。

  不知道为什么,傻宝特别爱听刘大强吹唢呐。有时候刘大强在村外小树林练习新调子,他就跑去听。听了几次之后,自己折两根小树枝,跟着拍子敲,头也跟着一点一点的。

  刘大强心里一惊。那时候响器班里打“梆子”的根爷闹病,年轻人也没几个愿意干这个的,而傻宝敲树枝的样子,还真像打“梆子”呢。

  莫非,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天生就有某种缘分?刘大强决定让傻宝试一试。

  所谓“梆子”,也属于“响器”的一种。一粗一细、一长一短两根木棍,合着曲子的节奏敲击,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木棍,当然不能从小树林随便折两根,必须要秋后的银杏木,阴干,打磨光滑再上一层桐油。吹响器的时候,其他乐器伴奏,“梆子”也合着拍子敲,一声声“梆”“梆”,提神。

  傻宝干别的事痴痴傻傻,打“梆子”却非常灵。刘大强把要领说了一遍,两根木棍交给他,敲起来就有点模样了。从此,傻宝走到哪都带着两根银杏木棍,睡觉就放在枕头下。

  以后,再有人家过事儿,刘大强就总带着傻宝,有人说他们搭档,刘大强也笑笑不说话。唢呐王都默认了,谁还敢小看傻宝?

  4

  其实也不能怪唢呐王偏心一个傻子,傻宝的“梆子”确实打的好。村里退休的刘老师端着茶杯晃着脑袋说,“人有一技,足以动人”,说的就是傻宝。

  这“梆子”,看似不起眼,就两根小木棍,技术上也没啥高深,无非就是敲一下敲一下。所以在所有响器里,“梆子”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但傻宝,硬生生把“梆子”打成了能跟唢呐平起平坐的乐器。

  傻宝打“梆子”,跟其他人不同。有人像敲木鱼,拍子到了敲一声,有气无力。傻宝呢,随着唢呐轻重缓急,敲起来有轻有重,从未失手。

  但让傻宝把“梆子”打出名声的,还是在马圪垱村的那一场。

  那天,马圪垱村八十多岁的王老太太死了,喜丧,儿孙请来唢呐王刘大强,吹起“哭调”的时候,最后节奏急,透着凄厉。一曲结束的最后一刻,该打“梆子”了,傻宝却握着木棍迟迟不动,台上唢呐王汗都出来了,台下全村三百多口人眼睛盯着,鸦雀无声。好像隔了一夜那么长,傻宝才举起“梆子”,“梆”地使劲儿敲了一下,清脆透亮,好似穿过云彩直响到九天。

  台下先是一两秒钟静止,接着是震天的叫好声。

  有人说:“听唢呐王吹唢呐,让人浑身酸痒,舒服。”立刻就有人反驳:“还是傻宝那声梆子,就像挠到了痒处,那才叫舒服。”

  从此,唢呐王到哪,都带着“唢呐兵”傻宝。

  5

  时事变迁,村里的槐树叶子黄了又绿,刘大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村里很多人家盖起了小洋楼,买了大彩电,还出现了专门出租过红白事的音响,来请刘大强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人,提起唢呐王,甚至有人一脸茫然:“不知道啊。”

  刘大强并不恼,只是在家里把唢呐擦得锃明瓦亮:“老了,老了。”

  好在还有傻宝。黄昏的时候,刘大强在家里吹唢呐,傻宝举着两根木棍打“梆子”,村里人听到,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听一会儿,那唢呐声,好像在耳朵里缠绕着,又被梆子一丝丝送到心里,叹口气,才走。

  刘大强死的时候,还是傻宝发现的。他儿子在县城开了个饭馆,还买了房子,老婆帮忙带孙子,很少回来住。傻宝出来见人就呜呜地哭,村里人觉得不对劲,去刘大强家里一看,人已经不能动了。

  葬礼上,傻宝哭得稀里哗啦,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刘大强的亲儿子。

  刘大强走了。傻宝怎么办呢?

  谁也没想到,刘大强的儿子把傻宝接到了县城,平时让他做一些扫地之类的杂活儿,大部分时间,傻宝就坐在饭馆门口,拿着两根银杏木棍,有事没事,敲一下,再敲一下。他们很少回村里,每年只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带傻宝回来,在刘大强坟前烧纸钱、焚香、磕头。

  很多年后,就在村里人快把唢呐王、打梆子忘了的时候,傻宝死了。刘大强的儿子的儿子把他拉回来,葬礼上,音响放着唢呐曲“大哭调”,里面没有梆子声。

  傻宝就葬在刘大强坟墓旁边,村里人都说,唢呐王在地底下,还有个兵作伴,值了!(陈晓辉)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只有《红楼梦》

  • 优势栏目

    现代工笔文人关怀 318艺术研究院推出“陈湘波工笔画精品鉴赏展”

  • 优势栏目

    中国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