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寻找诗歌-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首发策划

在深圳,寻找诗歌

2018-06-11 06:24:55 中工网--《工人日报》

  周倩 摄于深圳蛇口博物馆

  题记:我认识深圳的诗歌,比认识深圳要早。诗里,他们写深圳的街道、店铺、商场,也写深圳的车间、厂房、自己的梦想。这一次,是我去深圳探访写下这些诗歌的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改革开放40年,深圳为什么可以成功?

  6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的会议室里,我手里捧着一本《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的新书,中央党校教授王怀超先生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变化最大的一个是经济,一个是观念。”

  彼刻,离我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深圳改革开放40年文化记者行活动过去不到20天。回忆起在深圳采访的点滴,再对照书里所写的改革开放的故事,我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改革开始40年,深圳为什么可以成功?是“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闯劲?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座右铭的激励?抑或是“包容、开放”的思想促进?

  或许这都不是我要的答案,因为这只是深圳展现给世人的外在气质,而其思想根源在哪里?改革开放的成功,首先就是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深圳无疑走在前列。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思潮日趋多元化。恰如王教授所言,观念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变化之一。那么,深圳人的文化观念是什么样的?有人说深圳是一座缺乏文化底蕴的城市,是真的吗?

  深圳是没有文化,还是多元文化?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客家菜、川菜、湘菜、东北菜……随处可见,操着各地方言的年轻人穿梭其中。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在深圳这片洁净的幕布上勾勒理想的模样。这是一个为无数年轻人提供机会的地方:城市里遍布的高楼大厦多数出自年轻人的设计,工厂车间里工装整齐的工人脸上还带着俏皮,腾讯大楼里还设置专门供员工锻炼的攀爬壁……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辗转在长春、北京等地工作,最后留在深圳。问她一个北方姑娘为什么不远万里留在南方?她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朝气蓬勃吸引她留下。她说周末去图书馆看书,若去得稍晚就没有位子坐。深圳的年轻人多,且大部分年轻人都在不断学习、考试。她周围很多人都在准备考试提升自己。问她觉得深圳的文化在哪里?她瞪大眼睛反问我:“我们用学习、考试来充实自己,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难道不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她的话让我一怔,是啊,毕业十来年了,细数周围的朋友同学还有多少在不断要求进步,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这应该算是深圳的一大气质——年轻、上进、爱学习。

  深圳是没有文化,还是多元文化?答案不言而喻。

  深圳的移民文化、打工文化

  在蛇口博物馆的展示墙上,有一组照片吸引着我,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来深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玩具店、二八式自行车……我的人生阅历无法体味他们那个年代的时尚、个性。然而看到打工者的照片,不免让我感觉很亲切。

  作为《工人日报》文学编辑,打工文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专栏。许强、程鹏、李明亮、……一提起深圳,这些名字就会跳到我面前。这是我工作以来接触最多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打工诗人。看着他们写进诗里的“流水线、操作台、出租屋”,每次读他们的诗歌,我都在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躲在出租屋里把自己的理想裹挟着现实一股脑地倾诉出来,该是畅快淋漓还是失魂落魄?

  参观深圳的比亚迪汽车公司时,当工作人员引领我们来到汽车生产车间,看到那些字面上我早已熟悉了多少遍的车间、流水线,我是多么渴望能遇见我的打工诗人们。我猜他们中间一定有热爱诗歌的人,在工作人员指定的参观路线引领下,听着他们对于每一个零部件精确到毫厘不差的技术介绍,我陷入了沉思,他们是用怎样的情怀来写诗的?诗人不应该是有着洒脱不羁的个性吗?而我面前的这群人,他们每天穿着工装,齐刷刷站在操作台上熟练地操作着精密仪器。我努力寻找着他们的影子,甚至试图想凑近他们和他们聊几句,无奈被引领人员制止了,为了确保安全,我们不可以跨出参观的线路区。

  就要走出园区了,我不甘心,抓紧上车的最后几分钟和引领员简单聊了几句,我问她:“你们平时会组织文化活动吗?”她回答:“经常组织啊,我们还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员工写得好的原创文章都会推送上去。”要了他们的微信公众号匆忙上车了。

  回程路上,我才有时间打开他们的微信号,小心地翻看着我想要的字眼,内容可真多啊,有散文、游记,更多的是图片和视频,然而让我失望地是,我没能找到诗歌。

  不甘心,还是不甘心。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联系打工诗人们,给他们发了几个题目,做书面采访,他们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来到深圳,如今二三十年过去,早已褪去了青春的青涩,多了几分成熟的睿智。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有一线工人,有文职人员,也有管理人员。我问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深圳?”他们的回答几乎齐刷刷地表示:这里的生活节奏和气息,让我们内心有更多向上的因子在蠕动,让我们有一种内心的追求和动力。我问他们:“说说你们心里深圳的模样?”其中一个叫万传芳的作者写的这首诗,我最喜欢:

在公明奔跑

  在深圳公明,必须以奔跑的姿势

  才能赶上她飞速发展的步伐

  从塘尾到合水口,从红星到西田

  从二零零一到二零一八

  奔跑,是唯一的姿势

  从流水线到写字楼

  从工厂宿舍到出租屋

  除了奔跑,我别无选择

  岁月告诉我,奔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奔跑,向着前方,向着目的地

  我奔跑,向着阳光,向着海平线

  我的宿命,是奔跑

  是啊,改革开放40年,深圳作为领头羊一直在奋力奔跑,它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跑向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而作为每一个深圳人,也只有不断地奔跑才能跟上深圳发展的速度。当他们觉得倦了、累了,静下心来写下一两行诗歌,让心沉静,随之在灵魂的原野上自由地奔放,向着阳光、向着前方……(周倩)

编辑:王川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聚焦老工业基地 彰显新时代职工新风貌新作为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