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扩大戏曲的“朋友圈”-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怎样扩大戏曲的“朋友圈”

2019-12-06 16:02:18 光明日报

  日前一则舆情令社会各界关注,相声演员张云雷荤口调侃京剧艺术家,实属口中无德。要求他道歉并切实改正,确实理所应当。但有人认为,利用相声传播戏曲艺术容易“以讹传讹”,劝其与京剧艺术保持安全距离,这个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毋庸讳言,其传承发展遇到了困境,观众逐步流失、市场慢慢萎缩,令人担忧。一些戏曲人士自恃正宗,不肯轻易改变,但相当多的观众觉得戏曲要与时俱进,否则看戏的观众会越来越少。在文化市场多元丰富的今天,如何守正创新,让戏曲在文艺百花园中风采依旧,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戏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为人民服务是其不变的宗旨,创新是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京剧《贵妃醉酒》,还是评剧《杨三姐告状》、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哪出戏不是戏曲艺术家倾心创新之举、全心为民之作?这是戏曲昔日繁荣给我们的启示。针对社会转型、消费多元的现实,戏曲界有识之士为冲出困境,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围绕现实生活创作剧本,利用声光电技术革新舞台呈现,借助网络技术提高传播效果,引入时尚元素改善传统唱腔,为传统戏曲融入时代闯新路。20世纪末《前门情思大碗茶》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让听众在大碗茶里,细细品味戏曲文化的独特韵味,近来李胜素的《梨花颂》更是让人在长恨一曲千古迷中,感受到京剧梅派唱腔的新魅力。这些时代经典一经推出,再经网络传播助力,迅速成为大众喜爱的“网红”。谁说戏曲没人欢喜了?只要你真心为民,不断创新,戏曲就会冲出困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贯通,创新才能永葆戏曲传承发展活力。戏曲消费群体断层现象日益严重,年轻人远离传统戏曲已不是新问题。其实不是年轻人不爱戏曲,而是他们不爱戏曲的老面孔、老腔调。《前门情思大碗茶》《梨花颂》等戏歌在卡拉OK中也会受年轻人喜爱,正说明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再创新作,戏曲在当下同样会活得有滋有味。我们不能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更应统一贯通起来,坚持以民为本、创新为要、市场为基、竞争为策,聚焦现实生活,借助网络传播载体,创新呈现方式,反映人民喜怒哀乐,使戏曲旧中有新,新中有根。

  重视活跃在民间的“草台班子”,使其成为壮大戏曲传承发展的有生力量。国有文艺院团底子厚、人才多、力量强、影响大,是戏曲传承的主力军,但面广量大常年活跃在城乡演出市场的“草台班子”,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正是他们的存在,维持了戏曲传承脆弱的生态。壮大戏曲传承力量,应摘掉“有色眼镜”,排除门户之见。政府可以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民间的“草台班子”;国有文艺院团也不能因他们“不正规”“不高大上”就歧视它,而是更应有手足之情,主动传帮带,给本子、送曲子、圆场子,引导其不断提高艺术层次,为戏曲传承多作贡献;“草台班子”也要虚心学习,不为暂时的生存困境所忧,不为一时的市场票房所惑,时刻牢记文化人之责,以成风化人、雅俗共赏的精品力作提升艺术层次,吸引更多的戏迷,为戏曲繁荣发展多作贡献。

  戏曲名家与百姓大家互动,厚植戏曲传承发展土壤。戏曲传承关键靠人,戏曲市场开拓关键在培育。面对断层的消费群体,我们在巩固中老年消费群体的同时,应花费更多的精力培育年轻消费群体,让欣赏戏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戏曲名家要率先垂范,改变戏曲界少数人抱残守缺的观念,主动扛起戏曲振兴大旗,回应时代关切,深入基层、扎根群众、问计于民,从观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观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用好戏锁定票友,黏住戏迷,扩大受众,以水滴石穿之功,改善戏曲传承生态,把与戏曲渐行渐远的年轻观众重新拉回戏院,不断扩大戏曲传承的“朋友圈”。(作者:李广春,系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张舒雯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乌鲁木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12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礼堂,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演员用传统乐器空灵鼓演奏《茉莉花》。 当日下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乌鲁木齐市第三十中学举办。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表演者为师生带来传统文化节目表演。

  • “秦东巧娘”李金贤 巧手捏出新生活

    58岁的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坊镇坤龙村村民李金贤,数十年如一日研制和传承花馍艺术。小到几元钱一个,大到上千元的创意作品,她制作的花馍有成千上万个。

  • 西藏:银行贷款促进民族技艺传承助增收

    山南市乃东区一家民族服饰公司生产的藏式绣花鞋。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 优势栏目

    青海玉树:匠心传承芒擦藏刀

  • 优势栏目

    对待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