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像个历史碎片 见证着民族文化融合-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汉服”像个历史碎片 见证着民族文化融合

2019-11-22 09:07:16 解放日报

  什么是汉服?有没有能够“一统当下”的汉服款式?汉服爱好者们寄希望于学术界能够给出权威答案。为此,记者采访了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副研究员于颖。

  记者:什么是汉服?

  于颖:严格来讲没有所谓的“汉服”,这是个新造的概念。大众对于汉服的关注起源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系列纺织品文物,其中一件重49克的素纱单衣成为人们对汉服,以及其背后负载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的最初惊艳与赞叹。问题是,从学术上来说,马王堆的时代已经没有真正意义的汉服了,汉民族的服装融合借鉴了各个民族易于穿用的优点。

  汉民族的服饰一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丝绸之路兴起后,这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从南北朝到隋唐,服装一直在胡化和汉化中互相学习和转变,胡人学汉服,汉人学胡服,在不断交流中形成功能性更强、更加舒适的款式。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馆藏的初步断代为北朝的袍服,这件服装大宽袖、圆领,下摆有一个很宽的衣缘边,圆领是北方民族保留款样设计,而大宽袖和下摆宽缘边则是学习汉族,所以这正是一件融合款。它就像一个历史碎片,证明了这种服装文化交流的频繁。

  记者:服装其实见证着历史。

  于颖:很多汉服活动,谈来谈去总是汉、晋、唐、宋、明,总有些朝代被有意地抛弃。传统服饰发展历史上,元代同样重要。元代对纺织工艺贡献非常大,有记载表明,当时整个丝绸之路的各色能工巧匠都在这时汇聚,增加提升织造工艺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成为促成江南丝织中织金工艺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民族融合,丝织工艺难以实现大花样丝绸和织金品种,正如讲文学不能抛开元曲,讲汉服也不能抛开蒙元服装。所以我们以为的汉服,其实早就融合一体了,更应该称为华服。

  记者:现在一些爱好者和商业机构都试图复制真正历史上的服装,这可能吗?

  于颖:最近我在研究一件新疆出土的完整元代“贴里”,并打算进行复制。我一直很关注汉服复原小组,但他们目前复原的和实物肯定有差别。比如唐代最大特色是宝相花织锦面料,但这种面料很难复制,配色也是个瓶颈。而且复原必须去看过实物测量,服装文物结构非常复杂,那件元代“贴里”我在文物库房足足测量了两天,多达一百多个数据。普通爱好者连看到文物都很难,更不要说精细测量了,因此很多只是复原一个概念。历史传统服装文物很难看到或很难看清楚细节。

  记者:不少人把穿汉服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这背后是怎样的精神需求?

  于颖:对当下的汉服爱好者和商家,无论是复原服装的神还是形,都不妨去做尝试,也不妨去穿着和喜爱。汉服热背后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感,人们一直在寻求民族文化认同,而服装是文化认同最具标志性的负载,它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文化,服饰的传统文化认同感也是当下国家强盛的表现,这是好事。汉服热恰恰说明,推广传统文化,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作为学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整理,让大众看到真正好的东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钟菡 简工博)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 2019七夕:过好中国的“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柔情似水的七夕,这是佳期如梦的七夕。这个传承千年的节日,绵延着中国农耕文化中最温柔与浪漫的那一页。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

  • 优势栏目

    青海玉树:匠心传承芒擦藏刀

  • 优势栏目

    对待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