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没式体验成消费亮点,审美如何不被“技术”绑架-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浸没式体验成消费亮点,审美如何不被“技术”绑架

2019-04-19 10:49:35 文汇报

  戴上3D眼镜,眼前的幕布上出现了地球太空舰队的身影,不过短短一分钟,“三体人”的武器“水滴”就将这支庞大的舰队尽数消灭……舞台剧《三体II:黑暗森林》正在上海首演。包括这个书迷心目中最惊心动魄的桥段“水滴大战”,3D效果营造的身临其境,令人仿佛置身波澜壮阔的太空。

  不难发现,提供浸没式体验的产品,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娱消费市场中。如果说舞台剧《三体II:黑暗森林》采用的是依赖技术升级的沉浸体验,那么,《不眠之夜》《爱丽丝冒险奇遇记》《成都偷心》则是浸没式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呈现。这些作品几乎无一例外地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和市场关注度。

  随着此类产品的商业价值被不断发掘,有业内人士提醒:市场应对这种艺术新样式保持清醒,切勿以浅表化的制作逻辑“忽悠”观众。

  “把剧情交给观众”,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不谋而合

  逾600场演出,超20万观众,门票收入超过1.1亿元——这是2016年落地至今,上海版《不眠之夜》创下的演出和票房成绩,这部剧目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时尚标签。

  该剧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名作《麦克白》,演员散布在90多个房间中完成整个故事的表演。观众可以自由走动,观赏到不同的场景。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舞台表演的“第四堵墙”,让观众从“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体验的升级,激发了观众全新的消费兴趣。

  在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看来,与电影、电视与游戏相比,演出本身属于小众市场,面对来自其他艺术形式的挑战,创作者试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来吸引观众。浸没式戏剧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互动性上,“把剧情交给观众”,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不谋而合”。

  “交互体验”形式早已被视作下一个商业爆发点,未来将覆盖电影、电视、戏剧等多种艺术领域。今年年初,流媒体巨头Netflix推出迷你剧《潘达斯奈基》,被视为视频领域的一次革新实验。这部电影有着五个不同的最终结局,决定剧情走向的 “遥控器”则掌握在屏幕前的观众手中,观者需要不断替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出“选择”。

  沉浸式体验还成为了主题公园的一大卖点。作为配合《西部世界》《权力的游戏》等剧集宣传的手段,近年来HBO的“快闪式”主题公园吸引了全球剧迷的目光。这些主题公园的复杂精致可以用“酷”来形容,不仅在场景上进行原样复刻,还运用了VR、AR等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例如在《权力的游戏》主题公园,体验区主要由四个剧中角色名字命名的房间组成。参观者将会获得一副耳机,然后在一段神秘的语音引导下参观体验区的各个房间。据称,每个房间里都藏着一些最终季剧情的线索,这本身就已足够吸引拥趸蜂拥而至,但其中最令人激动人心的,难道不是将自己想象成维斯特洛大陆的勇士,向铁王座发起最后的争夺吗——进入园区之后,体验者俨然成为剧中“主角”,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加载了技术突破、环境设计,产品不应回避美学思考

  如今,《不眠之夜》所在的剧场“麦金侬”已经成为南京西路乃至上海的文化地标。同样,坐落于大宁小城的浸没式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也随着它在“亲子圈”影响力的扩大,拉升了大宁小城商圈的知名度。这种“浸没式戏剧+商业”的共增式影响力,令不少投资者看到了潜在的市场空间。

  作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沉浸式体验的边界在哪里,会不会因为某些延伸操作而喧宾夺主?

  有些打着“浸没式”旗号的制作,并没有在用户体验上实现真正的价值提升。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教授认为,现阶段市场对浸没式产品的理解,仍旧比较浅表化,剥离其时尚标签,会发现在内容生产上的空洞无物。

  你能想象在音乐剧的高潮段落,演员们突然出现在觥筹交错的观众之中,喊道:“谁想要个俄式饺子?”这一幕,就出现在百老汇浸没式音乐剧《娜塔莎、皮埃尔和1812的大彗星》之中。可以说,你是花了200多美元看了一场改编自《战争与和平》的歌舞创作,也可以说,是花上这笔不菲的花销买了一套包含着海鲜拼盘和鱼子酱的俄式大餐。

  浸没式戏剧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模仿借鉴”,话剧名导孟京辉认为,沉浸式体验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游戏,把数个小时的戏剧能量分布在限定的时间、空间里,“恰好是现在最好玩、最流行的一种做法而已”。换句话说,浸没式戏剧容易借鉴形式,达到游戏的目的,却也容易停留在形式感和游戏感上。

  在证明电影、电视、戏剧、游戏等诸多艺术呈现仍然没有满足人的感官需求之后,学者提醒,沉浸式体验产品在价值开发上只注重商业回报不是好事,在实现了技术突破、环境设计和用户开发后,浸没式体验产品更不应回避美学思考。比如,张军的园林实景昆曲《牡丹亭》一演十年,每逢开票仍被秒杀,其中吸引人的正是江南园林的环境符号与戏剧审美的统一。去年,“杜丽娘”被请进了亨廷顿图书馆的中式园林,流芳园被设计成九个场景,观众分两队分别体验《牡丹亭》故事的东西方两个版本。导演赖声川说,“猎奇”不是目的,环境不是噱头,不是要让观众产生碎片化想象,而是希望通过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在标志性环境中的演出,让观众获得更好的共情。  ■本报记者 童薇菁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贵州台江:欢度苗族姊妹节

    节日期间将举行苗族盛装游演、千人长桌宴、千人游方体验、苗族手工创意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姊妹节是台江县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耿氏篆刻”传承家风家训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他在学习传统刻印技艺的同时,将寓意“吉祥”“传统美德”的图案和“家风家训”等内容融入到刻章艺术中,使印章兼具教育性和观赏性。

  • “90后”洋媳妇爱上中国文化

    4月16日,美国“90后”姑娘艾米莉在丈夫的陪伴下练习中国书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北京德胜门

  • 优势栏目

    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格差社会》发行

  • 优势栏目

    春风十里好读书——武汉工人文化宫职工读书活动综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