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五指山黎族露兜叶编-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寻访五指山黎族露兜叶编

2019-04-01 07:47:41 中工网-《工人日报》

  日前,记者再次走进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乡空中村,记录黎族妇女用野生的露兜叶编织草帽和草席这一技艺。

  在毛道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懂得编织。其中以空中村最为普遍。

  80岁的黎族阿婆梁桂香,她已经很少下地干农活,但从小就学会的手艺,她一直没有舍弃。

  阿婆到山上,用尾端带弯钩的砍刀割下了长度在2米上下的露兜叶子。叶子有三排锐刺,中间呈龙骨状的一排与两侧的方向相反,一不小心就会被扎到手,渗出些许血液,或被划到表皮,在粗糙的手背上留下一道道白色的划痕。

  好在梁桂香动作熟练,被锐刺扎到的次数极少,但被划还是避免不了的。割完叶子,阿婆就地处理叶上的利刺,先用小刀剥掉中间那一排;去掉这一排的刺,等于将露兜叶子一分为二,然后再将另外两排利刺分别剥离;最后将它们轻轻对折,避免弄断,捆好,挑回村里。

  在家门口的水泥地板上,梁桂香解开露兜叶,将它们悉数摊开,平铺在地上,在太阳底下晾晒。阿婆说,这需要两三天的时间,等叶子差不多变干,但又不能完全不含水分时,再用来编织草帽或草席。

  晾晒后的露兜叶呈淡绿色,柔韧性极好,梁桂香会再次用小刀将它们修边,同时根据需要确定大致宽度,如果要织草帽,大约1.5厘米就够了,如果要织草席,则需要2.5厘米的宽度。

  接下来的编织环节,只需要一张矮凳和一双手。

  编织草席时,将露兜叶搁在地上,定好经纬走向,以十字交叉相织进行,叶片长度不够的,就拼接,这个动作不需要将叶片开口,只需压在上一条叶片两三厘米处即可。

  梁桂香阿婆告诉记者,在60多岁的时候,她一个上午就能编好一张宽1.3米、长1.9米的草席,现在至少得用一天时间,累了就歇息,因此有时候要用两天时间。

  编织六边形的尖顶草帽难度较大,草席则相对容易些,技术含量稍低。以她现在的速度,宽度在半米左右的六边形尖顶草帽,除了吃饭和休息时间,每天至少也能编成一顶。草帽虽小,但在收边和收顶时难度最大,且最费时费眼力。

  草席和草帽编好之后,在阳光下继续晾晒,直到水分完全消失,颜色也就逐渐变黄,此时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梁桂香编织的草席和草帽主要是自己和家人在用,从来没有卖过。在记者的请求之下,阿婆还是破了例,以记者主动提出的20元的价格,“让”出了一顶草帽。

  她睡觉的草席,冬暖夏凉,躺着很舒服。阿婆说,这门手艺是她小时候跟父母学的,那时候谁都会编,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谁不会编谁就没有帽子戴,就没有席子睡。

  不过,野生露兜叶编织的草帽有一个缺点——使用寿命较短,一般情况下只能用半年,而且被雨淋后极易朽坏;草席也有类似的软肋,最怕被水泡或被水浸,因此一旦脏了,阿婆就用湿布擦拭,然后自然风干。

  梁桂香表示,如果现在谁想学这一技艺,她随时都可以传授。遗憾的是,现在村里的中青年妇女,都没有人愿意学习这一编织技艺,原因一是可以轻松地买到市场上售卖的竹席或草席,二是她们更愿意在农闲时外出打短工,增加经济收入。

  记者查阅了《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等资料性书籍,并未找到有关黎族民间用露兜叶编织日用品的记载。

  能否将这一工艺称为“草编”呢?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黄友贤介绍说,当地习惯于将这称作“露兜叶编”,它也属于“草编”的一种,以前很普遍,各类日用品都有。

  老家在保亭的黄友贤小时候还在乡下见过用露兜叶编的衣帽筐和扇子,现在基本上只见到草席。(记者 吴雪君 通讯员 陈耿)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清明将至 缅怀“无语良师”

    清明节前,来自浙大医学院的三百多名师生和百余位社会人士来到浙江大学的“无语良师”碑前参加缅怀活动,向702位为医学教育、研究事业做出贡献的“无语良师”致以敬意。 “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

  • 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用“培根铸魂”来形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义...

  •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化导向作用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面孔”时尚秀

  • 优势栏目

    2019“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将于4月20日举行

  • 优势栏目

    西班牙前首相领略中国手工艺之美 感受中国手工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