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拥抱诗和远方-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产业

文旅融合,拥抱诗和远方

2019-01-18 09:29:43 中国文化报

  石 羚

  一月三日至四日,二○一九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阐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要求,为我们推动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着力推进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融合,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中求进、鼓励创新。

  检索时下最热门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千百年时光娓娓道来,成功带火了一批博物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徜徉在不同的城市中,一方水土和一方人令观众神往;《花儿与少年》《奇遇人生》在地域风情上下功夫,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节目走红虽说有明星的流量效应,但地域文化与旅游休闲的结合,宛如诗和远方的牵手,打造出最佳的“出行拍档”。

  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从拍照购物到休闲度假,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深度游何以“深”?体验游体验啥?文化是最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特色小镇层出不穷,各地音乐节、马拉松如火如荼,故宫与国博的文创产品带动了博物馆经济,丰收节的欢乐鼓点为乡村旅游提高了含金量。另一方面,定位模糊的主题公园纷纷关门停业,不少照搬西式或仿古建筑的旅游街门庭冷落,一些山寨博物馆和奇葩“庙宇”不时被网友爆料出来。事实证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是当下游客的选择,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人说,文化是做内容的,旅游是做渠道的;有人说,文化借旅游之船出海,而旅游借文化之根立足。的确,旅游不单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不单为了骋目悦耳,更要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和震撼。所谓文化之旅,不只和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相连。残垣断壁、碧瓦朱甍固然能给人以悠远之思,崇山峻岭、大雪初霁的自然景观又何尝不能激发对美的享受、对世界的认知,何尝不能陶冶情操、变化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其表,文化其里,文化的因子寄寓于所有旅游活动之中。关键在于,如何挖掘沉睡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的活资本。

  不在新疆吃烤馕、出了天津吃炸糕,原料再全,也似乎缺点味道,所谓“在地美食”彰显出的地域属性,之于旅游行业同样适用。在四川甘孜,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等品牌构建起富有层次的文化体验;在浙江遂昌,游客化身稻米体验师,在好山好水间体味农耕文化,品尝自己种的生态米。相比那些同质化严重的旅游项目,住在老乡家的民宿,品味原生态的料理,倾听最传统的故事,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是最具特殊性和稀缺性的资源,也是游客“来了还想来”的根本动力。

  但如何让人“来了不想走”?恐怕还需要些讲故事的功夫。文化不应该对大众讳莫如深。有的地方名人故居、古旧建筑不少,但养在深闺无人识,归根结底还是没找到与旅游的结合点。面对每天经过却不一定了解的上海,一位导游自创了“跟驴哥走上海”系列产品,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外滩建筑博览等线路,带游客丈量另类的海派文化;面对尽人皆知的红色娘子军故事,同名实景影画打造的视觉盛宴将红色故事说出新意。以文化创意“点铁成金”,让散落的资源重组再生,文化附加值得以提高,旅游产业链得以延长,游客满意度必然与日俱增。

  旅游热热度不减,文化建设尤需耐心。在过去,出于文旅资源匮乏的补偿心态,设个景、卖小吃、养几只动物就能卖钱;而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文旅产品供给尤其需要提高质量。但文化与商业的逻辑不同,与其流水制作一千个复制样品,不如精心雕琢一个拳头产品。有了文化的拳头,旅游业发展将无往不胜。

  (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员)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临沂第二届全市职工迎新春文艺晚会举行

  • 优势栏目

    全总文工团为北京山水民乐艺术团提供艺术指导

  • 优势栏目

    重庆:古城焕发戏剧之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