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记录与传播新路径:留影记忆 看见非遗-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展演

探寻记录与传播新路径:留影记忆 看见非遗

2018-06-11 10:27: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影展活动中的平遥手工技艺展演。白立扬摄(人民视觉)

  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山西平遥落幕。《传承》《我在故宫修文物》《戏梦关东——东北二人转民间老艺人档案》《黄金之纱》等10部影片被评为“非遗影像展评委会推荐影片”。

  “作为国家记忆的非遗影音文献论坛”同期举行,逾百位专家、学者和影视制作人、出版发行方进行了15场学术研讨。影像记录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优势与挑战?如何更好为民族的文化记忆“留影”,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如何与大众生活、年轻受众有效对接?

  突出动态连续和多视角的记录手段,不让绝活成绝响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传承人是非遗的载体,活态传承也决定了非遗不断流变的历史进程。截至目前,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

  “一位老的民间艺人去世,就毁了一座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影像展组委会主任李松感慨。如今,一些非遗正面临消亡,首要任务便是保存和记录下来。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杰宏说:“影像记录手段突出动态连续、多视角的‘看’。技艺、史诗、民俗仪式等非遗项目具有强烈的视觉性,无论是空间与流程的设置,还是服饰和路线的安排,动作与色彩的呈现,影像都超越了文字,带来丰富的现场信息和带入式的情感体验。”

  纵观此次入围影像展的纪录片,既有《我在故宫修文物》《手造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等关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作品,也有《戏梦关东》《马街书会》等聚焦民俗的影片。

  “影像应该更多介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表示,非遗传承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十分脆弱,很多老艺人的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不让“绝活”成“绝响”,需要通过影视、虚拟现实(VR)等技术把这些文化记忆存续下来。

  这种“介入”不仅限于记录与典藏,更要唤起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实际行动。“《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曾被称为‘冷宫’的故宫文保科技部门迅速走红,现在正式更名为‘故宫文物医院’,应聘人数超过2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说。

1 2 3 共3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聚焦老工业基地 彰显新时代职工新风貌新作为

  • 优势栏目

    中国美术大师靳尚谊携中央美术学院“最美天团” 集体献读致敬世界美术大家

  • 优势栏目

    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