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将至,看看古代有哪些休闲娱乐方式?-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考古

假期将至,看看古代有哪些休闲娱乐方式?

2020-07-09 11:17:50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杜佳妮

  一年一度的暑假即将来临,想必同学们对空调、WiFi、冰西瓜的生活期待已久,但“宅家”躺完整个暑假似乎很无趣。今天,跟青年君一起穿越回古代,看看在没有手机电脑的情况下,古人有哪些娱乐休闲方式吧!

  蹴鞠:汉武帝都喜欢的娱乐项目

  蹴鞠是古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汉书》记载:“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蹴鞠又名“踢圆”,指古人以脚踢皮球的活动,被誉为现代足球的起源,其发明之初是用来训练武士。《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都临淄,在当时这项体育运动在民间广为盛行。

  汉武帝也是个“超级球迷”。《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办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大臣董贤还专门培养会踢球的“鞠客”,也就是现在的球星。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不仅男子会踢球,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宋代陶枕也描绘了民间少女踢球的情景。

  下棋:古代文艺青年的快乐源泉

  除了踢球,下棋也是古人娱乐消遣的项目之一。

  拿围棋来说,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围棋起源于中国,琴棋书画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传说为“尧帝”所发明,可以称之为棋类的鼻祖。

  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就在社会广为流传。

  在南北朝时期,流传着一则下棋趣事。宋文帝刘义隆很喜欢下围棋,自身棋艺精湛,所以特别爱找棋艺高的人一绝高下。他听说侍郎羊玄保擅长下棋,于是拿官职“太守”做赌注。最终大战三局之后,宋文帝输掉了比赛。他没有食言,兑现赌注,真的让羊玄保去当太守了。《南史·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善弈棋,品第三,文帝亦好弈,与赌郡,玄保戏胜,以补宣城太守。”

  唐宋时期,围棋与弹琴、作诗、绘画成为了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

  郊游:文人雅士的“灵感来源”

  郊游踏青也是古代常见的娱乐方式之一。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杜甫曾在诗中写到“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还有孟浩然也在诗中写到“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唐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记载:“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唐人喜欢在假日“出游”“登高远眺”,文人雅士也很喜欢郊游,既能赏识美景又能吟诗作赋。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古代,郊外没有像现代一样的饭店或者农家乐,吃饭成了文人墨客出游时的难题。而有的文人特别重面子,如果提着饭去郊游有失格调,于是想出妙招,请一个卖混沌的跟他们一起出游。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增添了出游的趣味。

  阅读:将学习进行到底

  吃喝玩乐过后,古人也不忘阅读学习。

  诗人王安石选择利用假期给自己做个年终总结,他在《休假大佛寺》中写到,“罢惫得休假,衣冠倦趋翔。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休假去大佛寺,王安石还不忘带上书,累了或者休息的时间就看书学习。

  还有江南四大才子之称的文征明在《岁除》中写到,“人家岁除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他曾在休息的时间,对自己一年来的著作进行总结整理。

  结语: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物质条件,但古人的休闲、娱乐生活依旧丰富多彩。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足球赛、下一盘棋也能快意人生。你的假期会怎么安排呢?(综合:新华网、光明网等)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