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的云冈石窟“离家出走 环游世界”-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考古

不可移动的云冈石窟“离家出走 环游世界”

2020-07-09 07:48:3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成功落成

不可移动的云冈石窟“离家出走 环游世界”

  本版文/韩世容 供图/刁常宇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描绘彼时云冈石窟的盛景。

  如今,想要领略云冈石窟著称于世的精细乐舞雕刻和独特艺术风格,不一定要前往山西大同,“分身”石窟已经可以移动到它想要展示的地方。这次,云冈石窟离开驻守千年的大同武周山,“移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了世界巡展的第一站。

  浙大数字化团队在云冈12窟前室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

  云冈12窟前室西壁正射影像图,原真的形色信息记录后的数字化测图

  复制窟局部

  6月12日起,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亮相。在这里,可以清晰地观看欣赏云冈石窟第12窟。美轮美奂的造像、庄生天籁的境界、博大精深的内涵……到场观众无不为这场石壁上的大型音乐会所震撼,有网友发微博感慨:“3D打印复制洞实在太酷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奇妙结合。”

  先后三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费尽心血,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才得以完成这座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

  同时,这座3D打印复制洞窟实现了云冈石窟研究院长久以来的夙愿,让千年云冈石窟迈出了“行走”于世界的第一步。

  夙愿

  让庞大的云冈石窟 可以“走”出去做展览

  地处大同城西十六公里的云冈石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石窟现存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花纹图案更是数不胜数,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

  一直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有着曾经难以完成的梦想:让庞大的云冈石窟可以“走”出去做展览,加强对外交流,让更多人切身感受到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2014年4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达成了文物数字化保护战略合作——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助云冈石窟进行3D数字化数据采集建模,制作可以用电脑直接观看云冈石窟的三维模型,永久保存云冈石窟及其珍贵文物信息。

  这样的信息采集工作对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来说已非首次。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虽然成立于2010年,可是对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

  那时,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开创了信息技术用于考古、文物保护和艺术复原方向的研究,“浙大团队最早开始尝试将3D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领域是在敦煌石窟中,开发了敦煌石窟虚拟漫游系统,在电脑中可以像玩3D游戏一样看敦煌石窟,该系统作为展示作品曾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介绍道。

  浙大与云冈的联合团队在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时,决定大胆地挑战多年夙愿:是否可以跳脱出电脑,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实际观看云冈石窟,让不可移动的石窟完成可移动的展示呢?

  显然,3D技术创造的虚拟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云冈石窟的要求。于是,浙大团队开始萌发了使用3D复制技术的想法,“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始鼓励我们做攻关实验,我们也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于是开始了该项目的实验。”刁常宇说道。

  探索

  经过两年反复实验 才确定采用3D打印技术

  从想法到实践并非易事,云冈石窟项目有着更高的难度。“云冈石窟都是雕塑,我们一直在试图用3D打印技术,可是成本很高,技术也需要不断攻关。”

  到底能不能成功运用3D复制技术?浙大团队开始做了不同技术的速度、成本、精度、效果和材料等方面的比较和实验。

  首先,如果想要把云冈石窟“搬”出去做展览,必须要选择轻质材料。对比人工合成材料与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浙大团队选择了相对较轻的人工合成材料。

  其次是3D复制技术的对比,其大致分为增材制造和减材制造两类。增材制造是用材料不断地把石窟雕像堆积出来,而减材制造是3D雕刻机一点点把石窟造型挖出来,将多余部分从原本的材料中切出去。“我们最早尝试的是3D雕刻技术,它的高精度数控车床CNC技术的精度很高,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复制效果。但是对材料的要求很严格,如果用轻质材料进行加工,如何在雕刻过程中让轻质材料保持承受强度才能达到很好的精准度是一个挑战。”浙大团队在复制品的材质重量和它的精度之间难以抉择。实验过程中,浙大团队发现3D雕刻技术有着它的局限性。“云冈石窟的雕刻造型千变万化,当3D雕刻技术处理形状比较复杂的造型时,就会产生雕像之间互相遮挡的问题,因此就必须要将它们拆解,进行分别加工,这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刁常宇解释着。

  而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术,却没有这方面的缺陷。经过了两年多的研究试验,浙大团队最终确定采用3D打印技术。

  2016年8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正式立项。

  项目团队由云冈石窟研究院、浙江大学、美科图像(深圳)有限公司联合组成,云冈石窟研究院主要负责学术研究和人工上色,浙江大学主要负责关键技术研发,美科图像主要负责3D打印和结构制作,山西云冈数字科技主要负责人工上色,其中石窟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处理工作主要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和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三家团队将携手挑战“不可能”。

1 2 3 共3页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