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5000年前的红山人酿出水果酒-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辽宁:5000年前的红山人酿出水果酒

2018-11-12 08:37:37 光明日报

  辽宁朝阳德辅博物馆收藏的熊陶尊,科研机构从熊陶尊内壁的沉积物中检测出了水果酒元素。资料图片

  辽宁朝阳德辅博物馆收藏的熊陶尊,科研机构从熊陶尊内壁的沉积物中检测出了水果酒元素。资料图片

  距今5000到65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有酒存在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不停探求的课题。近日经研究机构鉴定,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内壁沉积物发现有水果酒的元素。这一检测结果首次证明,红山文化时期可能已生产出水果酒用于祭祀,而盛酒容器熊陶尊应为祭祀专用神器。

  1.果酒祭天地,神权“古国”崇尚祖神

  我国辽河流域及其两翼大凌河、小凌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十分发达。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认为,辽西红山文化三种文化遗迹的发现,年代要早于五千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郭大顺也同样提出,红山文化原始公社氏族部落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说明在由氏族向国家过渡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辽西地区曾先走一步,经历了从古文化向古城、古国发展的全过程。红山文化牛河梁大型祭祀遗址的发现,更将这个等级森严的神权“古国”呈现于世人面前。

  红山文化时期的原始宗教信仰十分发达,已达到神权管理的高度,浓郁的敬天崇祖信仰产生了发达的祭祀活动。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对天地、神明、祖先的敬畏和崇拜是当时最重要的思想内涵。而选择什么样的祭祀品、怎样祭祀成为红山先民留给世人的一道道谜题。不断有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祭祀中使用了珍贵液体。在东山嘴等祭祀遗址,就发现了一系列三足小陶盅,提示人们这里存在以酒为祭品的可能,但是更有力的直接证据却一直没有找到。

  2016年,辽宁省朝阳市德辅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熊陶尊。2017年8月,由郭大顺定名并断代。经辽宁省文物局组织的鉴定小组认真研究,采用考古学界类型学对比的方法,根据熊陶尊的夹砂陶质、烧制火候、“之”字纹等属性,确定时代为红山文化时期,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尽管这件熊陶尊收集于民间,但令人兴奋的是收藏时其体内还是原装土,给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随后,经郭大顺提议,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化学实验室提取样品,会同瑞士步琪公司实验室和清华大学化学实验室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检测实验后,发现这件熊陶尊曾经装过水果酒,其壁上所附着的沉积物是由水果发酵产生的酒凝结体。

  “这一发现十分重要,至少证明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就能够酿造果酒。”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博物馆原馆长邵国田和德辅博物馆馆长王冬力认为,熊陶尊体量较小,实测容积为55毫升,可能是饮酒具,或祭祀所用的供器用于供奉祖先,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巫觋们作法用于饮用的必备品,在酒精的作用下精神亢奋的巫觋施法以沟通天地。

  2.盛酒神器熊陶尊,尽显中华祖先的智慧

  用于盛酒的熊陶尊应为祭祀所用之器。该熊陶尊造型罕见,为夹砂红褐陶质,外敷细泥,通高6.6厘米,腹部最宽6.2厘米,通长12.2厘米,口最大径4.6厘米。尊整体呈立熊形,尊口位于熊脊部,椭圆形,尊腹即熊腹,下出四个粗壮的足即熊之四肢。熊吻前伸,鼻部翘起,嘴紧闭,双目为细三角形,睛为贴塑小圆饼,格外有神。腹之两面均刻划出横向竖排的直线“之”字纹,共四排,前后延伸至肩与臀部。

  熊陶尊的塑造艺术十分高超,这说明红山先民熟练地掌握了熊的头、身体和四肢的比例关系,形象与神态追求写实。同时,在高度写实的基础上加以神化,显示了史前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塑水平,体现了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研究人员推测该尊应为供奉在神庙、祭祀时盛装珍贵液体的器具。

  邵国田认为,熊陶尊是红山先民“熊崇拜”的体现。结合出土文物与考古文献,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均有熊的资料,也均有熊的出土实例。用象征力量、威严的熊来表达庄重神秘的氛围和尊敬虔诚的心境,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将熊视为位置很高的神来崇拜。而用象征力量、威严的熊陶尊盛放水果酒,则表达先民对祭祀的尊敬虔诚。

  3.石器时代红山水果酒取材广泛

  在五六千年以前,辽西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年降水量、年平均温度和植被覆盖率都比现在高,生长着宜于酿酒的各种野果。野果果汁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可直接被酒精发酵利用。那么,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究竟是用哪些水果作为原料酿酒呢?研究者将辽西地区生长的水果中的有机酸分别与熊陶尊内壁附着物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我们的结论是,熊陶尊中盛装的,是人工采摘收集到的水果经过发酵而获得的珍贵神圣的酒。酿酒原料当为山楂、梨、山枣、桃、李子、山杏和沙棘中的一种或几种。”邵国田和王冬力认为,“以上列举的辽西地区自然生长的野果种类多数现在仍存活于山野中。此时的先民虽有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但渔猎与采集业仍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源的主要手段,这便很容易将采摘多余的水果加工成酒,从而促使酒的出现。”

  “这次得出红山文化有果酒的结论,以及继续的研究,还得靠科学检测。通过对已经发现的红山文化陶器中一系列酒具的认定,我们似乎已预见到红山文化不仅有果酒,还应该出现粮食酒。”王冬力期待,随着进一步田野考古发掘和科学检测等自然科学手段的不断介入,以后会有更多的红山文化有关酒的资料被发现或证实。

  (本报记者 刘勇)

编辑:郭丽娟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英国风景画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 优势栏目

    打开一扇新的世界文化之门

  • 优势栏目

    百位小学生“组团”递交国画作品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