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晚年仍心系大运河-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李希凡晚年仍心系大运河

2018-11-08 15:14:47 北京晚报

  李希凡先生近影

  杨家毅摄

  几年前,我在通州区中仓街道工作,着手写《中仓》一书。因红学家李希凡先生是中仓出来的名人,我曾采访过他。

  关于李希凡的经历和成就,大家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关于他的身世、童年和少年生活方面的资料很少。作为通州的文化研究者,我深感有责任去梳理李希凡先生与通州的关系,并且将重点放在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时代。10月29日,惊悉李希凡先生仙逝,谨以此文送别先生。

  “绍兴师爷”祖上北漂到通州

  清乾隆年间,李希凡先生的先祖从浙江绍兴经京杭大运河来到通州谋生。李氏家族在通州的第一代祖先名为李应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刀笔吏”——绍兴师爷。据说他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在马上疾书。也许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高超技能,所以他被招募成为当时通州的“州府师爷”。李应彪有两个儿子, “绍兴师爷”的职业只能由家族的长门继承。因李希凡先生的祖父不是长门,无法再吃“师爷”这碗饭了,所以渐渐沦为普通百姓。

  李希凡先生的父亲叫李炳文。他考上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接受了新学教育。后因家庭需要这位独子挣钱养家,于是辍学。第一份工作是给新成立的北洋大学校长当英文秘书。据说工资很高,曾用篮子装银元宝回家。后来,因为同情工人罢工运动,被迫辞职回到通州老家。那一年,他才36岁。

  乱世求学的蹉跎之路

  李希凡先生1927年12月出生于通州。爱读书受父母的影响很大。小时候,父亲不仅给他讲《三国演义》、《说唐》、《东汉演义》等,而且还指导他写“咏史”诗词。母亲喜欢听评书,每天晚上,母亲一边在灯下做活,一边叫他读《三国演义》给她听。当时李希凡才九岁,上二年级,有很多字不认识,他一边读,父亲一边给他纠正。

  李希凡先生在通师附小上完二年级就辍学在家,和二哥到父亲办的私塾上学。李父教私塾,年底只能拿到微薄“束脩”(学费),生活难以为继。李希凡的大哥、大姐都不在身边,全家主要经济来源就靠二姐和二哥。二姐高师毕业后通过考试当上了北京电话局的接线生,每月可以分到白面。尽管全家省吃俭用,但还是经常断炊,只能把家中一些值钱的东西拿到典当行当了。李母也曾带着李希凡和老街坊一起,扛上三四十斤重的玉米面,徒步到朝阳门外关东店去卖,换了混合面拿回家吃。这一年,刚满十二岁的李希凡得了两场大病,可以说是九死一生。那年冬天父亲突然中风偏瘫,私塾也只好宣布解散。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落在母亲的身上。

  李希凡先生的母亲是通县郊区人,穷苦出身。原不识字,丈夫曾带她去北京工作,教她识字。这时候的李希凡不仅不能上学了,而且还必须分担家庭的重担。他被二哥介绍到一家西服店当学徒。然而不到三个月,他和欺负他的二师兄打了一架,只好又回到家中。他闹着要上学,最后还是在二哥的支持下,重回学校,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就在小学毕业的这一年(1942年),二哥病故,这是又一个沉重的打击,致使他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

  1944年春,李希凡随二姐在石家庄市立图书馆做了小馆员。有机会接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看了巴金的《家》,老舍的《赵子曰》、《二马》、《牛天赐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药》、《明天》等作品,他还看了冰心、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朱自清的作品。他不仅爱看话剧,还参与到石门的话剧团。他在石家庄的生活是清苦而充实的。

  1947年夏,李希凡先生到青岛投奔大姐。受姐夫赵纪彬先生的影响开始学习哲学。青岛解放后上了华东大学的文学系。后来,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合并,他成了山东大学的学生。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百位小学生“组团”递交国画作品

  • 优势栏目

    甲午海将 曾宗巩 被忽略的翻译大家

  • 优势栏目

    九套华服诠释斯嘉丽一生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