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一个逐渐清晰的观念-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西方”:一个逐渐清晰的观念

2018-09-10 07:52:10 北京日报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确定的名称,它与历史上的中西交通密切相连,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要理解中国人的“西方”观念,先要从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地域名称说起,即汉唐时期的“西域”和宋元明时期的“西洋”。探讨历史上从“西域”“西洋”到“西方”的名称转换过程,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西方”观念之变迁。

  “西域”初义应指西部化外之城,这是汉人对西部的指称

  中原通西域始自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出使西域。司马迁所作《史记·大宛列传》详记张骞出使事迹,文中出现了“西域”一词:“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有“匈奴西域王”之称,也使用了该词。可见,“西域”之名在汉武帝时期已使用,其所指并不明确,将“匈奴西域”并联在一起,说明西域为匈奴之地或匈奴统辖之区域。

  对“西域”一名的范围明确做出界定的是《汉书·西域传》。从语义上说,“西域”初义应指西部化外之城,这应是汉人对西部的指称,《汉书·西域传》实际所涉范围要较此更大。现今论者一般认为,“西域”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狭义的“西域”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汉书·西域传》实际介绍的是广义的“西域”。

  随着中西交通范围的拓展,东汉的“西域”范围也随之增大,由于东罗马帝国与东汉通使,欧洲开始进入中国的文献记载。《后汉书·西域传》称:“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其东、北与匈奴、乌孙相接。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所载范围包括大秦(东罗马帝国)、天竺(印度)、安息(波斯)等国,可见当时“西域”范围之广。具体而言,将意大利半岛和地中海东岸、北岸也包括在内了。这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描述的“西域”中范围最大的,以后各史“西域传”实际描述的范围再也没有越出此传。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的情形与西汉相比似无大改,这些路线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丝绸之路,故西域也是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

  有关魏晋南北朝正史著作,如《魏书》《南史》《北史》《新唐书》均设《西域传》,多取西域之广义。而《魏略》《晋书》《梁书》及后来的《旧唐书》则改设《西戎传》,其所述范围涵盖此前的西域,唐朝与西域的交通较此前更为发达,中原与西域的关系自然更为密切。随着与中亚、西亚、欧洲的交通日益增多,中国对这一带地区诸国情形的了解越来越清晰。

  《宋史》未再列《西域传》,而在卷四百九十列传第二百四十九《外国六》之下列“天竺”“于阗”“高昌”“回鹘”“大食”等诸条。可见,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元史》亦未再设《西域传》或者《外国传》。《明史》中《西域传》所涉范围大致只是狭义上的“西域”。而在《西域传》之前设有《外国传》,显示出明朝与西域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既不同于“外国”,又与内地有别,但“西域”作为中西交通的特殊区域或必经之地已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西洋”的名称是伴随中西海路交通兴起的产物

  “西洋”这一名称的出现相对较晚。如果说,“西域”一词与中西陆路交通紧密相连,那么,“西洋”的名称则是伴随中西海路交通兴起的产物。从“西域”到“西洋”,体现了中西交通由陆路转向海路的飞跃。“西洋”的名称可能最早见于五代。将西洋作为一个区域来整体看待,并将这种称谓固定下来,被人们广泛地接受、采纳和统一应用,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的开端在元代,而它的完成在明初下西洋的时代。

  不过,明代虽使用“西洋”之名,其所指范围并非限定于欧洲,甚至不含欧洲,而是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郑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即是指其所经这些地区。“西洋”由原来的泛指东南亚、西亚、东非一带,逐渐转向专指欧洲,这也许最能反映明末以后中西交通的实际。“西海”则常见于来华西人撰译的各种书籍署名中,这里的“西海”即为大西洋,当时,人们对“洋”与“海”之区别并不甚在意或了解,故“西洋”与“西海”混用是常见的事。

  “西方”在晚清以后与“西方中心主义”有某种关联

  晚清以降,“西方”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澳洲,“西方”成为基督教文化圈的代名词,并被赋予地理以外其他方面的内涵。二战后,世界出现所谓东西方冷战,这里的“西方”则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它是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的指称,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西方”以外。

  从历史上看,古代西方文明主要是指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所涵盖的区域,它与东方文明国家相对应,主要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近现代,随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色彩的加重,西方学者就认为:“西方文明首先可以近似定义为法治国家、民主、精神自由、理性批判、科学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经济。”它显然带有排斥非“西方”文化或文明的意味。在这种背景下,当西方学者使用“西方”这一名称时,就不仅是一个地理指称,可能还带有某种程度的文化优越感,它与“西方中心主义”有着某种关联。

  中西交通伸向哪里,“西方”的意涵就指向哪里

  梳理中国人的西方观念,从汉唐时期的“西域”到宋元明时期的“西洋”,最后到明末清初以后的“西方”“泰西”,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西方”观之演变是与中西交通密切相连的,中西交通伸向哪里,“西方”的意涵就指向哪里,“西方”可以说是一个流动不居的历史地理概念。 “西方”这一名称往往表现的是一种异域,即为华夏文明之外的化外之域或非我族类的文化。从文明程度来看。“西方”文明经历了一个从异域文明到强势文明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它既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排拒,又常常通过交流、融会,为华夏文明所吸收。近代欧美的崛起,亦即“西方”的崛起,与华夏文明形成新的对峙,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参照系。

  在西方文明的强大冲击下,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和社会-文明结构逐渐解体,中华民族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谋求建设一种适合自我生存的新文明,中国在与西方的冲突、交流、融合中开始艰难的社会转型和步入现代化的历程。(欧阳哲生)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谁最早在中国系统介绍“西学”

  与“西方”相连的还有一些词,如“西学”“西儒”“西医”“西历”“西国”等,几乎同时出现在介绍西方学术、医学、历法、地理的书籍里。最早使用“西学”一词的可能是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的《西学凡》(1623年初刻)。该书开首即称:“极西诸国,总名欧逻巴者,隔于中华九万里。文字语言经传书集,自有本国圣贤所纪。其科目考取虽国各有法,小异大同,要之尽于六科。一为文科,谓之勒铎理加;一为理科,谓之斐录所费亚;一为医科,谓之默第济纳;一为法科,谓之勒义斯;一为教科,谓之加诺搦斯;一为道科,谓之陡录日亚。”第一次在中文世界系统介绍了西学。以“西学”命名刊刻、篇幅量较大的书籍当推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编撰的《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西学》三书。作为与中学相别的“西学”在明末的少数士大夫中开始传播。

  (纪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延禧宫

    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带火了线下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点。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 末伏将至,秋天是不是不远了?

    随着立秋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已然过半,但天气的酷热却并未因立秋的来临有所缓解。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南京:历史文化展览进高校

    9月6日,“穿越历史 共读南京——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高校巡展”首站展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举行。

  • 越剧学校里的唯一男小生

    王洪远是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表演班里唯一的男小生。男小生是以女性演员为主的越剧舞台上稀有的行当。

  • 小三峡鱼头湾初秋美如画

    鱼头湾位于长江支流大宁河流域的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滴翠峡,因形似鲢鱼头而得名。初秋时节,鱼头湾一带漫江碧透、景色如画。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埃塞俄比亚员工感受中国文化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