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银打捞三百年:折戟沉沙宝未销-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沉银打捞三百年:折戟沉沙宝未销

2018-08-10 07:31:07 北京青年报

  南明夺宝?

  武进士杨展捞宝与大明终失大宝

  有人失宝,便有人夺宝。张献忠仓皇败退,却便宜了与他作战的南明将领杨展。杨展出身武进士,颇有将才,屡与大西军作战,屡战屡胜,收复失地不少。原以为江口之战不过是又一场大胜罢了,直到听说渔夫从江中捞出的金银,才知道这次张献忠不仅丢盔弃甲,还留给了自己一笔财宝。明末军队,谁不缺粮少饷?杨展赶紧组织士兵打捞。张献忠贮存金银很有特色,以木鞘盛装,便于整理运输。杨展得知这一情况,很快便摸索到了打捞沉银最有效率的办法:“展令以长枪群探于江中,遇木鞘则钉而出之,周列营外,数日已高与城等。”(《蜀难叙略》)看来杨展这场打捞,所获颇丰。

  将木鞘打开,露出一锭锭银子,杨展可能会长舒一口气。但若细细观览银锭上标记的文字,杨展又会有何感想呢?从今天的考古出土遗物来看,这些银锭不少都是明代税银,名目繁多,“粮银”“饷银”“禄银”“行税银”,让人眼花缭乱,税银地域涉及河南、湖广、四川、江西、两广等广大地域。正是这形形色色的税种名目,一条条压在百姓头上,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也一条条压在大明的江山之上,让这堆积如山的银子,成了压垮大明的稻草,成了引爆大明的炸药,也成了农民起义军横行天下的资本。全国各地的税银同沉江口,亦暗示了张献忠起义以来的行军路线。世人皆道张献忠入川杀人如麻,如鬼似魔,但若无群众基础,其如何纵横半个天下十几年?其实直至张献忠阵亡的前一年(1645年),大西政权仍军纪严明。展览中所见的《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拓片明确记载,大西政权力求“兵民收分相安”。是局面的恶化,让张献忠失去了理智。明朝遗民与清人士人的描述,让世人加深了张献忠“杀人魔王”的印象。比如清初毛奇龄说,张献忠于顺治三年(1646)所杀人数接近七亿。明后期全国人口不过六千多万,毛奇龄所言自然是不实之词。天下税银积于张献忠处,实乃腐败堕落的明王朝拱手相送。沉银江口,才似是张献忠末期倒行逆施的报应。

  不知是否因为杨展看透了这财富背后的一切,他并未将张献忠的这份大礼独吞,而是这笔意外之财分做两份,一份养兵,一份济民。有赖于此,当时蜀地唯有杨展家乡嘉定不饥,杨展军队亦以富强著称。然而纵观全局,南明小朝廷全盘继承了大明的腐朽衣钵。江口之战后的第三年,杨展本人终因粮饷卷入内讧,被自己人李乾德等阴谋杀害。李乾德等人以为杨展藏宝,于杨展府中大肆搜索,当然无甚所获。杨展夺宝,用“宝”亦得精髓,然而却仅得解一时一地之厄。大明失其“宝”久矣,早已无力回天,浊流滔滔中,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夺宝奇兵:

  “混水摸银”的盗掘与“人民战争”的公众考古

  大江东去,浪淘不尽的,是代代相传的故事和沉积河底的宝藏。杨展为打捞沉银之始,此后“混水摸银”之事,层出不穷。2014年5月,江口战场遗址发生特大盗掘案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高达3亿。触目惊心的案件,当然让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管理者坐立难安,抢救性发掘势在必行。

  既然决心要挖,那么“怎么挖”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江口战场遗址位于岷江河道内,按理说应当采用水下考古的方法进行发掘。但古代战场遗址面积过大,遗物沉积较深,水下往往情况复杂,如直接采用潜水发掘的方法,一来难度较高,二来我国水下考古队员数量有限,难以应对。面对如此困境,四川省的考古工作者创造性地采用了围堰考古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在确定发掘范围之后,于岷江枯水季人工围堰,然后利用大功率抽水泵将堰内积水排出,将考古发掘区由水下变为陆上。这大大降低了发掘阶段的操作难度,客观上使得更多的工作人员得以进入发掘区进行操作。

  围堰造陆虽能够利用大型机械提高发掘阶段的效率,但于河道中生生造出一片陆地来,却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既然埋银之地已现,那自然要精锐尽出,“榨干”遗址信息,不留遗憾。因此,江口战场遗址考古工作中动用的各项科技装备堪称顶配。展厅中呈现的3D影像记录便可略窥一斑——泥土里打滚儿的考古工作居然也有一天会变得“酷炫”起来,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而此次工作最堪称道之处,在于它打响了考古发掘的“人民战争”。虽然已经将水下考古变成了陆上考古,但大规模战场遗址的发掘仍令人手捉襟见肘。当此之时,考古队打破了考古工作的惯例与“界线”,于网络遍发“英雄帖”,征集、选拔志愿者参与江口遗址考古的第一现场,让整个考古过程成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众考古实践,让志愿者成为真正的“夺宝奇兵”。江口出土的42000多件文物,像是经历了几百年时空隧道中的一场轮回:取之于民的宝藏,在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府库行船中流转,经历长久的隐匿、沉默和寻找,又经历公众之手再现人间。大明、大西、大顺、大清,都曾经牢牢把握人心,却最终或缓慢或迅速地失去,只剩下手中握不住的沉银。而公众参与的江口考古却于此节返璞归真。沉银之为宝,由古至今,不过是一种载体;沉银背后的人,才是“宝”的实质。

  江口战场的点点滴滴,放之于中华大地,不过微微一点,但却似宏大时代的重叠缩影。藩王累积重宝,难逃一死;西王十数年劫掠,不过沉银。金银宝货,不过是过眼云烟。这芸芸众生,才蕴含真谛。道理如此简单,然而就算参透,人又能有几时清醒、几番践行呢?

  摄影/丁雨

1 2 3 共3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 优势栏目

    越剧《西厢记》在肥演出 三朵“梅花”同台赢得满堂喝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