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得以幸存,多亏了这位南大教授-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南京城墙得以幸存,多亏了这位南大教授

2018-08-07 13:37:35 澎湃新闻

  20世纪30年代,朱偰

  世界第一城垣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从你家门前抄一抄,问你吃橘子还是吃香蕉”。一首童谣唱出了一代代南京人对于城墙的感情。

  寓居南京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巧妙地用南京13座城门编了个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

  生活在南京的人,几乎没有没听过南京城门的(哪怕是地名),更不可能没路过南京的城墙。自公元1393年全部完工到现在,南京明城墙已傲然挺立了六百余个春秋。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界限、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了一道具备优秀防御功能的军事屏障。

  其中,蜿蜒盘桓35.3公里的京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绵延在京城城墙上的“内十三门”由于地处城中,故更为人所熟知。虽然其中的几座城门已不复存在,剩下的也大多改头换面,但不可否认,南京的城墙和城门已经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南京地标。

  朱偰镜头下的中华门城堡

  朱偰镜头下的神策门(又称和平门,明代13座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1954——南京明城墙噩梦的开始

  新中国的成立仿佛意味着一切需要从零开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生活水平依旧低下,物资匮乏。在主政者看来,国内封建主义、国民党势力仍有残留,阻碍国家发展;国际上又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打压……面对如此内忧外患的境地,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而变革似乎是发展的唯一出路。

  改造百废待兴的城市,是城市建设谋求变革的第一步。

  从1950年起,“拆城潮”自北京蔓延开来。一方面,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对铁路、电话、电报、自来水和公共交通的建设,城墙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限于建设水平,“破旧立新”比改造容易得多。由此开始,中国的几大古城:西安、南京、济南……都难逃厄运。

  南京的拆城运动是1954年开始的。1954年,南京城墙经过了两个月的暴雨浸泡,连续发生三次坍塌事故,当时的南京市政府决定开始拆除明城墙。1956年,南京成立了一个拆城委员会,大规模的城墙拆除开始了,目的是拆下城砖搞城市建设。对失业者实行以工代赈,一块城砖可以得一毛钱。令人惋惜的是,那些被无情敲下条石和城砖的古石头城,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东吴和南朝的遗迹。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越剧《西厢记》在肥演出 三朵“梅花”同台赢得满堂喝彩

  • 优势栏目

    太阳马戏北京上演

  • 优势栏目

    爆款短视频何以带火一座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