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京城如何管理“公车”-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明清时期京城如何管理“公车”

2018-07-12 15:11:30 北京晚报

  明代宫廷画师所绘《明世宗出警图》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代画像石拓片,描绘了汉代公车出行的场景

  《大明律集解附例》,简称“大明律”

  曾国藩画像

户力平

  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全市8万余辆公务用车全部统一了车窗标识,以强化公车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近日,中央公车改革专项调研组在京进行相关调研。

  说到公车管理,古已有之,远在汉代,对“公车”的使用已有相关规定,明清时期公车的使用及管理更为严格,出台了多项规定以规范使用,对违规使用者予以严厉处罚,《明史·舆服志》和《大清律例》等史籍中多有记载;在京城地区,公车管理更是严格。那么,古代的“公车”指的是什么?明清时期的京城,又是如何管理这些“公车”的?

  《舆服志》最早记录“公车”使用情况

  汉代已有政府公务用车

  公车,乃公(官)家车轿之谓,先秦史籍中已有记述。《周礼·春官·巾车》曰:“巾车掌公车之政令”,“巾车”既是古代一种官名,也指以帷幕装饰的车子。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曰:“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之人,此后多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此可见,作为政府公务用车,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出现了。

  古代的“公车”包括官车、官马、官船、官轿等。因其名曰“公”,故自古不许私用。公车的“车制(型)”及“车饰”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最早的公车为牛车,后为马车,再后来才改为轿子。

  汉代是我国古代公车配置及使用逐步完善时期,汉景帝时期,朝廷便制定了公车使用办法:一是不同官员驾车马匹数量有别,马匹越多官爵越高;二是公车的装饰体现等级差别,即车厢两旁用以遮蔽尘土的屏障,官品年俸六百石以上至千石的可以将左边漆成红色,两千石以上的可以将两边都漆成红色。同时规定车辆上避雨遮阳的车盖,平民乘车只许用青布盖,官吏年俸两百石以下用白布盖,三百石以上用皂布盖,千石以上方可用皂缯覆盖。

  西晋司马彪所编著的《续汉书·舆服志》记录了汉代以来的车马仪仗制度,后人将其补入范晔所著《后汉书》之中。“舆”,原指车厢,后引申为车,也泛指辇、轿、座驾等公(官)车;“服”,即为衣冠。《舆服志》对汉代公车的“车制”及“车饰”等均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单“车制”就有“玉辂、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耕车、戎车、猎车、軿车、青盖车、缘车、皂盖车、夫人安车、大驾、法驾、小驾、轻车、大使车、小使车、载车、道从车、车马饰”等(见《后汉书·舆服志·第二十九》)。

  由于《舆服志》系统记载了汉代车仗、章服的制度及具体款式等,故被历代所重视和借鉴,各朝政府结合本朝实际,对《舆服志》进行修改与完善后,予以颁布,所以在《晋书》、《南齐书》、《旧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中都设有《舆服志》。

1 2 共2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 优势栏目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 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优势栏目

    票房破320亿!八大因素助推2018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