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街边麻刀铺-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胡同街边麻刀铺

2018-07-12 08:04:56 北京日报

  老北京四九城那多如牛毛的胡同街巷,恰似这座城市的命脉,人们行走着奔忙着,通过这曲折蜿蜒的路径去往街市马路四面八方。胡同街巷四合院,门楼门道,影壁游廊,总有破损修理的时日,这就促成了老北京城里的一种买卖——麻刀铺。

  我小时候居住城南,离家不到一里地的南柳巷南口,南柳巷浴池界壁儿就开着一家麻刀铺。麻刀是什么?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建房老材料。先说,这铺面里头都卖些什么。铺面里有灰砖青瓦河砂毛石,白灰青灰,麻刀荆巴,杉篙木料等。一听,就知道都是盖房修房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麻刀是其中的一种,是用制作麻绳麻毡剩下的下脚料,用铡刀切成二寸来长小段,然后喷上清水闷到松软,再使用一个竹坯子不断打散开来,在和灰抹墙面前,掺进白灰膏抹墙面勾砖缝用。一般掺混白灰(青灰)里,是为了墙皮有“抓挠”劲儿,用现如今时髦的话形容:增加韧性增大拉力。

  过去从事泥瓦匠这一营生的以京东顺义、三河、遵化等地人居多,他们忠厚,能吃苦,干出的活计漂亮,除了盖房修房,还做盘炕垒烟道,搭砌炉灶的营生活计。盖房有规矩,一般正房多为三间一明两暗;大家大户为五间,一明四暗。盖房只能是单数,这是遵从老理儿“四破五”的沿袭。那时建房使用的是灰砖(老北京人称条砖),长九寸、宽四寸五、厚二寸,上面凹下一个洼儿,为的是走泥时“抓泥”,如此垒砌出的墙壁牢固,这砖就是从麻刀铺里面买来的。建房之初,要请师傅(行内称大工匠)估材划料筹备采买,木材论方,条砖论垛,一垛多少块,是有定数的;青灰白灰论担,一担两槽桶。

  我家当时住北椿树胡同,一个两进的院落。由于我们几个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就合计着在院内西边的空旷之地盖两间住房。那是一九六四年开春的事儿,我一有空就到那里看。工人们砌墙时外面是一水儿的条砖,里面则先由小工用泥盆倒上稀泥“灌浆”,再由泥瓦工匠手持一把瓦刀摊平抹齐,剩下的就是把大小不一的碎砖头码放其上。京东师傅戏称这是“条砖墙,碎砖藏”。

  这样说是有来历的。那时流传过一句老话儿,叫北京城里有三宝,其中一句是说“碎砖头盖房,房不倒”。如此砌成的墙壁,内墙要叉灰泥外面抹麻刀掺白灰膏,行内称之为“走大墙”,净面。外墙则要抹白灰墙再刷上两三道青灰浆,待干后则精雕细画勾勒出横平竖直的墙砖缝。对此做法,用一句老话儿形容是“绣花枕头,藏着糠”。

  到上梁(顶)时,木梁木椭覆盖木板,油毡上面钉苇席,其上再用荆巴压上。一到这个节骨眼儿,大工、小工齐上阵抡锹,将“闷熟”半个月的“叉烧灰”(白灰、黄土和半尺长的麦秸混合物)向房顶“甩泥”。说到这里,麻刀铺里的材料就数得差不多了。

  胡同街边麻刀铺,是京城里人们居住生活必需的行当。门楼塌了几块瓦,老祖人家儿心里明镜儿似的,开口吩咐你逮个工夫买上十块八块的青瓦,再雇个泥瓦匠给垒砌上,还要请泥瓦师傅青灰浆白灰浆刷出两道灰色,老北京人讲究门面门脸。

  孩子大了到了结婚娶媳妇的时候,住在平房大杂院的父母着急张罗着糊棚、刷墙、办嫁妆。这刷墙的大白也是从麻刀铺里买来的,再用盆啊桶啊的“淋”出白灰浆,备用。就像“贫嘴张大民”,身上穿件旧工作服,头上用报纸叠个纸帽子,一手拎个桶,一手拿着个大刷子(排笔),登梯子上高刷墙壁,一通忙活还捎带着逗咳嗽、扯闲篇儿。胡同百姓的生活就是如此,有烦恼也有欢乐,都是留不住、忘不了的回忆。(许志壮)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又见”系列首次走出国门 演出场馆全是“中国造”

  • 优势栏目

    国际专家学者齐聚五台山 探讨佛教文化国际化传播

  • 优势栏目

    票房破320亿!八大因素助推2018上半年中国内地影市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