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银器中的老上海-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考古

老银器中的老上海

2018-05-18 09:55:27 文汇报

  新利洋行银珐琅整妆套件

  明代银鎏金凤冠霞帔饰件一套

  张善六制银寿桃一对

  1917年上海法国球场总会体育比赛银碗

胡宝芳 彭晓明 张牧婷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海上银珠,厚德流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银器展”在南京西路324号正式拉开帷幕。历博馆藏的一百余件银器精品及相关文物、文献,展示了一个老银器中的老上海。

  “明代银鎏金凤冠霞帔饰件一套”为本次展览中古代上海银器精品之一。1957年,上海考古工作者在本市黄浦区南车站路353号大同中学体育场内发现一座古墓。经考证该墓为明代陈所蕴夫妇之墓。考古人员清理墓地时发现多件文物,包括一套银鎏金凤冠霞帔饰件。此套银器后被移交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该套饰件共四件:一件表面锤蹀出凤穿牡丹,下部坠云托牡丹花、鱼、流苏坠。一件为三凤穿牡丹图,二件为马蹄形花卉饰件。

  “银鎏金凤冠霞帔饰件”的主人为陈所蕴夫人王氏。陈所蕴,字子有,号具茨山人,上海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历任南铨部郎,迁中州学宪,南京太仆寺少卿,卒于万历四十年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古代史展厅有明代“日涉园图”一卷。“日涉园”为明代著名江南园林,园主即为陈所蕴。陈所蕴妻王氏,为上海鹤沙里 (今浦东下沙地区) 著名王氏家族后裔。王氏先祖北宋“靖康之难”后随宋室南迁,始居金陵,后移居华亭鹤沙。旧时婚俗讲究门当户对。陈所蕴以童子充博士弟子员,得到王氏祖、父赏识,将王氏许配于陈所蕴。陈所蕴19岁成为上海诸生,在上海小有名气时,王氏正式嫁至陈家。

  王氏婚后勤俭持家,相夫教子。随着陈所蕴官位上升,王氏的社会地位也上升。她先被封为“安人”,后诰赠“淑人”。根据惯例,官员夫人获得命妇封号后,才能制作凤冠霞帔。这套银鎏金凤冠霞帔坠饰套件,可能是王氏获得安人称号后的配饰物品。王氏去世后,陈所蕴回忆其妇时指出:出身名门的王氏“功苦服勤”、“性甘澹泊”、“居恒荆布自安”。王氏获得安人封号,冠帔到家,她穿戴冠帔北向叩首谢恩,再到家庙向四世祖妣叩拜后,就命人将冠帔收进箱内。有人问,穿戴冠帔可以彰显恩赐和地位,为何穿一回就收起来了? 王氏回答说,我以夫君的宠灵、上天的恩赐才有幸穿戴凤冠霞帔。既然已经拜受过了,那收藏在箱子里与穿在身上,有何区别,哪里用得着时时穿在身上呢?

  宋元以来出土的上海金银器清雅俊逸,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想来创意设计金银器的“匠人”文化造诣不浅。可惜关于金银器“匠人”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少。迄今为止,上海最早的金银器匠人记录出现于明 (崇祯)《松江府志》。该志载:“松江唐俊卿与嘉兴朱碧山,平江谢君羽、君和齐名。唐制昭君像,琵琶、乘骑、眉发、衣领、花绣及鬉鬣,种种精细,马腹上仅豆许一穴,其中嵌空,真老手也。”元代朱碧山所制银器被两岸故宫视为珍品,与此媲美的元代松江唐俊卿的作品至今未现。

  上海工艺史上,与朱碧山相匹敌的另一位金银器匠人为清代“张善六”。清张善六名肇周,人们称他为张六官。他本是外科医生,又善于制造银器。买到他制品的人,以为货品之精致可与元代嘉兴的朱碧山、平江的谢君和相匹敌。六官所制的酒器和指环等物,工巧每非人意所及。所以每一器出,人们都不惜重价争购……但他生性孤僻,绝对不受任何人促迫,颇有王右丞画山水的气概,不肯粗制滥造,敷衍应酬。因此张善六在世时,就非常受人推崇。张善六名声在外,但长期以来,他所制银器只见文字,不见实物。本次展览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文物库房中找出张善六制作银寿桃一对。寿桃规格10厘米×10.5厘米,银珐琅材质,器型小巧玲珑,镂刻为主要技艺。除缠枝植物纹饰外,寿桃顶部及周边有艺术字体“寿”字;寿桃边缘雕刻的蝙蝠栩栩如生,寿桃把柄犹如奔跑的梅花鹿,传达“福、禄、寿”的祝福之意,应为贺寿佳礼。此对寿桃为我们了解清代著名制银匠人张善六的银器制作技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朗读者》助宗庆后成“浙江阅读代言人”

  • 优势栏目

    绽放青春风采 培养未来人才

  • 优势栏目

    斗牛狂欢节传递云贵非遗文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