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600年的故宫遇见“08后”-中工文化-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创意

当600年的故宫遇见“08后”

2020-07-03 10:10:01 来源:大连日报

  /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曲琦 /

  走进中山区秀月小学六年二班,班主任鹿艳正带着学生们上“故宫里的苏轼”这节课。苏轼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师生们将一起了解诗人、鉴赏诗作、创作诗歌。而这节课的“开篇”,是在一段孩子们自制的短视频《春日的故宫》中拉开帷幕的。

  

  鹿艳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过程。今年,紫禁城迎来600岁生日,鹿艳号召学生通过对故宫文化的理解,创意设计故宫文创作品。

    

  融合建筑、艺术等不同主题,学生们形成的研究故宫学习报告。

  本版图片均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曲琦 摄

  遇见

  研究之初,师生共同完成大量知识储备,

  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积淀点燃

  在你的心中,春日故宫是什么样子?“就像一幅古香古色的画,我在其中就像人在画中游!”“我最敬佩的是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名字的匠人,能建造出这么华美的宫殿!”“故宫既时尚又神秘,每一个物件都包含着思绪、情感和兴衰。”“虽然她已经600岁了,但依然生机勃勃”……

  前阵子居家学习,鹿艳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云游春日故宫”——通过观看故宫纪录片、阅读书籍来畅想故宫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录制小视频,配上字幕、加进音乐,共同制作完成了一段四分钟的《春日的故宫》视频。这项“并不简单”的作业,却再度成功点燃孩子们的热情。

  “我从一年级开始带这个班级,几年来我们一起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和名家名篇。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我尝试以故宫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也有老师提出疑问,只讲故宫会不会有些局限?我当时也没有把握,但后来带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走进朱红的故宫大门后发现,这里面所蕴含的知识太多了,杂糅了语文、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孩子们也越钻研越有兴趣。”鹿艳说。

  对故宫的研究性学习始于去年暑假。师生们先是大量阅读与故宫有关的书籍——《故宫的古物之美》《带你看故宫》体会文化精髓之美;《故宫院长说故宫》《故宫的隐秘角落》探寻中国历史之美;《绘画风雅》《故宫》品味中国古代艺术之美……了解了图片上的故宫之后,他们又一起搜集观看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故宫100》了解古代建筑之美;《故宫》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感受文物传承者的独具匠心……在大量阅读和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同学们还每天记下读书笔记和每天早上开展故宫知识问答,不知不觉中大家就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和艺术知识。

  但这并不是鹿艳要的全部。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储备后,师生们对故宫的研究性学习才真正开始。

  爱上

  学科融合,在诗词鉴赏中完成历史学习,

  也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了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故宫里的苏轼”这节课上,鹿艳将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收藏的苏轼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精选出来做成一个课件,包含《宝月帖》《新岁展庆帖》《眉阳奉候帖》《寒食帖》《前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一幅幅带着学生们鉴赏,分析其风格的变化。“《宝月帖》是苏轼早年的作品,字体锐利有神,也特别规整,能看出来他非常积极乐观的心态。”“《眉阳奉候帖》是他早期的行书,笔法更有力道了!”“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时的作品《前赤壁赋》已经有一些悲怆的味道。”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品评,鹿艳在黑板上总结着苏轼书法的风格变化:从圆转流动到字体清秀,最后变成了笔法劲爽、开阔奔放……当苏轼的晚期作品《归去来兮辞》展现在大家面前时,那一份时而愤厉、时而平稳、时而散淡的情绪弥漫在字里行间。学生们努力还原苏轼当时的境况和心态,读出那一份孤独和坚守。这一堂课,学生们通过对苏轼书法作品的欣赏,回顾了他的一生,从心境的变化看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完成了历史人物与语文诗词的融合学习。课程最后十分钟,每位学生要以苏轼为主题赋诗。片刻沉吟,不少颇有韵味的原创诗词喷薄而出——

  《清平乐·题寒食帖》:百年寒食,黄州东坡处。挥手点墨扬袖去,更惹百帖醋妒。虽遭乌台诗案,身境正逢低谷。笔止墨干远眺,日落心未垂暮。

  《苏轼》:春风来去散无痕,乌台悲怆忆旧人。鬓撒白霜肠断处,江海余生暮黄昏。

  这只是故宫研究性学习系列课程中的一课。实际上,鹿艳将许多学科交叉融汇进来。比如,学习曹雪芹的《红楼梦》片段时,她将故宫的“线性通景画”和孩子们阅读过的《红楼梦》中的经典桥段相结合,想象着当时的生活;故宫钟表主题课上,引导学生来分析中国钟表和西洋钟表的不同特色,并画出思维导图;研究故宫的工艺品时,将当时的碗碟与现在使用的风格相对比;调查搜集故宫里的乐器,去了解怎么弹奏、如何欣赏,感受故宫的风雅……

  玩转

  动手文创,去呈现心中的故宫模样,

  从格物致知到学以致用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延伸

  “要说故宫课程对师生的改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学习和一起研究的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体验太珍贵了。我们在研究故宫时,很多时候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先给他们举个例子、打开思路或者设置主题,接下来的便是学生在一起互相启迪。”鹿艳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过程。故宫课程的每一个课题,都是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入,每个人的思路和呈现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能抓住课题本质,去学着艺术鉴赏、主题研讨、归纳总结,这是主题性研究的目标所在。

  今年,在紫禁城迎来600岁生日,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鹿艳号召学生们基于对故宫文化的理解,创意设计故宫文创作品。一开始,学生们有点蒙圈。鹿艳引导学生:文创作品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就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用品开始。于是,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白色T恤上设计了瑞兽图案,在盘子上设计了故宫建筑图腾和祥云图案,在麻布包上画了故宫兽面乳丁纹方鼎、用钩针织出红色“宫”字的笔筒、在葫芦上画一只故宫猫咪、在扇面上画故宫的轮廓,甚至连纸巾盒都是故宫元素的——蓝色天空映衬着金色的屋檐,几个宫廷盘扣点缀其间,上面有一位卡通皇帝提示:请擦手!

  最让鹿艳惊喜的是学生们设计的“故宫日历”。新年之际,学生们想送给学校一份特殊的礼物。他们围绕着故宫的山水、花草、宫墙、杯盏、节庆、春夏秋冬等元素,手绘出上百张备选图片,最终选出12幅装帧成册,成为这些小小少年值得珍藏的一段岁月印记。

  回想起这一年的故宫课程,鹿艳感慨,学生们的改变绝不仅仅是背了多少首故宫相关诗词,在书本之外大量涉猎的艺术、美术、历史、音乐等内容,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兴趣的大门。“第一个变化是,他们更加愿意了解也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了,种下了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种子;其次,每一位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大幅提升,故宫本身就是一个集大成的超级艺术品,是传统艺术和技术的交汇点;第三,让学生变成了杂家,文史哲、数理化,知识储备大大扩容。”

  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对老师的挑战是什么?鹿艳坦言,以前,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历史课就是历史课,研究性学习让“专科老师”变成“全科老师”——各个学科变成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从作品鉴赏衍生到历史背景中去,从人物的生平延伸到政治内容,看到一件漂亮的器皿就聊起了美术知识……比如,进行故宫文创时,学生不会配色,促动鹿艳去学习美术设计内容,才有余力指导学生的创作。

  “以往的研究性学习多数是在高中推进,如果在小学阶段尝试,老师能否带着学生动起来最关键。比如故宫内容,选择主题是个难点,它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像礼仪、书画、器乐,随便一个话题就是两三个学科的触角。而故宫的内涵又特别大,基于我现在的能力,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和学生同步成长。”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一个彼此启迪的团队,也常常有惊喜的发现:有学生在文创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美术天赋,有学生创作诗词信手拈来……故宫的研究性学习更像是一个丰富的超市,让学生从中找到关注、喜欢和擅长,没有标准答案。这个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惊喜。

  核心提示

  2020年,故宫建成600年。这座庄严又深邃的紫禁城,却是一班大连孩子熟稔的“老朋友”。从相遇到相知,从了解到研究再到创造,600年的故宫与12岁的“08后”的碰撞,激发的是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燎原之火。

  2019年2月“紫禁城上元之夜”让故宫94年来首开夜场参观,也让一位大连老师眼前一亮。灯火璀璨间,这位苦苦思索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改革创新的老师下定决心:让孩子们遇见故宫、爱上故宫、玩转故宫!

  一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们与故宫的故事却堪称“丰富多彩”。他们神游在600年历史的宫殿里,与之相关的人文、历史、诗歌、建筑、美学等浩瀚的知识扑面而来。故宫,成为孩子们特殊的学习载体和学习伙伴。而这样的学习,也让师生们收获了超越课程的惊喜。

编辑:卢云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 始惊三伏尽 又遇立秋时

    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8日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