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遗“软实力”变成增收“生产力”-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创意

把非遗“软实力”变成增收“生产力”

2019-06-25 08:47:05 中工网-《工人日报》

  通过家门口的非遗“扶贫车间”,一方面传承技艺,另一方面带动留守劳动力就业

  、把非遗“软实力”变成增收“生产力”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今年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开展的大中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超过3200项。其中,在重庆主会场——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上,来自重庆市各区县210余个非遗项目和老字号,让过往游客驻足围观。

  多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们参加活动的目的在于扩大项目的影响,并学习那些将非遗传承与经济效益成功结合的经验,使技艺得到传承的同时,也能转化为农村留守劳动力增收的“生产力”。

  “盘活”留守劳动力

  “家里有老人要照顾,还有两个儿子上学,我走不开啊。”38岁的唐芳是重庆巫溪人,过去常年与丈夫在外打工。3年前,因公婆生病需要照顾,唐芳选择留在家中,一家人的生计全部落到在外打工的丈夫身上。

  唐芳本想在县城租房方便孩子上学,再把公婆接到城里照顾,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城里开销较大,她只能在老家种地,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农忙之余,总有清闲。唐芳很想多挣点钱,但将粮食、蔬菜拿去卖,也卖不了多少钱。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因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农村留守了大量像唐芳一样的劳动力。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值壮年,却空有力气无处施展。尽管部分村镇建有中小型企业,但难以吸纳全部留守劳动力。同时,还有一些残疾人士想自食其力,却鲜有就业机会。

  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要较大范围地解决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得让他们有一技之长,因此,重庆动员各区县的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在村镇上办起“扶贫车间”,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帮扶,“目前,留守劳动力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增加了收入,非遗项目也得以传承,这实现了‘双赢’。”

  “非遗+扶贫”促增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技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看来,它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对于非遗助力脱贫增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宁河刺绣项目传承人、巴渝工匠唐丽娟深有体会。

  读书时就爱做针线活的唐丽娟,本是巫溪一所小学的特级教师。为传承好刺绣技艺,她离开了19年的讲台,并在巫溪开办了4间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为当地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传承非遗技艺。

  目前,这4间扶贫车间共有200多名固定职工,且70%以上是贫困户,其中还有数十名残疾人士。

  34岁的张能香曾因意外失去了一只手臂。就在她为生计发愁之时,去年8月,唐丽娟的扶贫车间和她取得联系,并为她传授刺绣技艺。如今,只要有空,张能香就会到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值班。“每个月除了补助生活费外,绣的作品还有提成,勤快点,一个月能拿两千多元。”

  “我们还给一些留守在农村的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士传授技艺,并给他们提供刺绣原料,待绣出成品后,再交卖给我们。”唐丽娟说,这样一来,非扶贫车间的人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做刺绣,拿到报酬。

  采访中,梁平木板年画、荣昌陶瓷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与有关部门联系建立扶贫车间。在他们看来,传统技艺只有学的人多了,才有传承和创新的可能,而在农村地区,较多留守劳动力可以参与进来,当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发展后,既能让参与者创收,又能传承技艺。

  还需资金和政策支持

  “将非遗与扶贫结合起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非遗面临的传承难题,也为扶贫提供了新道路,实践结果表明这一结合可行性强,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将非遗‘软实力’转化为‘生产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重庆非遗保护专家透露,一些区县在非遗保护方面仍停留在喊口号阶段,有些非遗扶贫车间现已难以维持。

  唐丽娟告诉记者,为了将扶贫车间运营下去,她们制作出的刺绣成品,多是低价批发售卖。

  “我现在想的是要让扶贫车间长期开下去,赚不赚钱都是次要的。”唐丽娟坦言,目前4间扶贫车间只能达到基本的收支平衡,有时产品未能如期卖出,她只能自掏腰包,给工人们发工资。

  巴渝工匠、荣昌陶瓷大师肖祥洪告诉记者,他现在的工作室只有100平方米,研制出的陶瓷没地方放,只能堆积在地上。同时,由于场地受限,不少想跟他学艺的人难以如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非遗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

  对此,刘旗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非遗技艺扶贫纳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程予以支持,同时建立非遗技艺扶贫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帮扶非遗项目企业。有专家还表示,应提高对非遗传统技艺的培训投入,举办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训,确保脱贫不返贫。(记者 李国)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四川黑水羊茸村风景迷人

    为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该村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采取“支部+旅游公司+农户”方式,大力发展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 河北景县:铜胎画珐琅助农增收

    6月18日,景县龙华镇铜胎画珐琅手工艺人在修整铜胎胎形。 近年来,河北景县坚持传承当地传统铜胎画珐琅技艺。6月18日,景县龙华镇铜胎画珐琅手工艺人在修整铜胎胎形。

  • 广西瑶乡2019人同时打油茶 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

    6月15日,在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油茶小镇, 2019位瑶族民众在30分钟内完成同时打油茶,同时出锅,创造了“最多人同时一起打油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甘肃古浪青年教师剪纸二十载 “刻剪”本土文化推介家乡

  • 优势栏目

    2019“造梦·鸟巢”大型视听光影秀亮相

  • 优势栏目

    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题宣传活动举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