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营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景观-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创意

在西部营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景观

2018-11-13 08:57:13 中国文化报

  妇女们在陕西延安延川剪纸传习所内剪纸

  “天蓝蓝,地黄黄,打起个腰鼓精气畅。”在陕北大地,磅礴奔放的山地腰鼓、激扬粗犷的陕北说书,还有延川女子手中随心所欲、质朴大胆的剪纸,无不诉说着绚丽多姿的黄土风情。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热贡地区的隆务河畔,村落里家家作画、人人从艺,唐卡、堆绣、石雕、泥塑、建筑彩绘等热贡艺术不仅描绘出热贡文化的瑰丽多彩,当地居民还运用这些独具特色的技艺滋养和改善生活。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自2007年以来,我国在全国17个省、区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简称生态区),其中西部地区设立了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0个生态区。在“见人见物见生活”重要理念和“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指导下,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生态区建设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和发展优势

  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的一大创举。多年来,通过西部各生态区所在地的积极努力和悉心建设,许多地区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修复和优化。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变化尤为明显。对于藏戏、堆绣、泥塑、热贡六月会等存续状况相对薄弱的非遗项目,该生态区投入上千万元资金,在技艺传承保护、传习场地修缮、宣传展示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如今,民间藏戏团体已从2008年的5家增加至18家,举办热贡六月会传统习俗的村落从过去的8个发展至24个,堆绣、泥塑从艺人数也从9年前的百余名增加到上千名。

  “如今在热贡,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群体不断壮大,传承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热贡文化的知名度显著提升。文化资源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地区的经济和发展优势。”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赵显祥说。数据显示,该生态区热贡艺术品销售收入及文化产业收入已从2011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亿元;通过支持开展民俗活动、设立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旅游产品等方式,旅游总收入也从2011年的3.8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6.07亿元;许多村落因非遗传承受益,已成为青海精准扶贫工作和文化技能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

  其实,不仅是热贡,在陕北、贵州黔东南、青海果洛……通过生态区的建设,西部普遍建设了一大批非遗传习保护利用设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非遗品牌活动,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参与非遗保护传承而增强了文化获得感。

  要契合时代、环境

  和民众的需求变化

  整体性保护要注重文化遗产与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兰静看来,生态区的建设要根据时代、环境和民众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推进。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008年为应对“5·12”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而建立的。在着力推进羌族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过程中,面对移民村的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问题,该生态区勇于探寻与当地情况和民众需求相适应的发展之路。

  木梯村、直台村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龙溪乡的两个羌族村落,因受灾严重无法原址重建,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2009年整体移民安置到成都邛崃市的南宝山镇。“整体搬迁后,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下,如何在移民村保护好羌族文化基因、让移民村村民重拾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四川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唐明说。

  为了找到移民村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四川省文化厅的组织下,成都市、阿坝州及邛崃市、汶川县的文化部门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和摸索实践,先后出台多项创新举措,解决了原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身份认定、非遗项目申报等遗留问题,并将移民村纳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当地村民开展羌族文化保护工作,大力支持移民村发挥羌族文化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1 2 共2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书法讲座在纽约受欢迎

  • 优势栏目

    英国风景画背后的政治与经济

  • 优势栏目

    打开一扇新的世界文化之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