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进化史”:现代社会它如何更“时尚”?-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创意

年画“进化史”:现代社会它如何更“时尚”?

2018-11-03 07:04:1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3日电(记者 上官云) “年画的起源,主要跟门神画有关系,这就要追溯到汉代了:当时的年画,还是直接画在门上的。”近日,民俗学专家萧放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到。

  前不久,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内容在北京公布:围绕14项年画制作技艺,通过论坛对话、主题展览等活动,促进以年画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生活。

  这一系列活动很快引起关注,“年画”这个已经稍显模糊的字眼,也重新回到许多人的脑海之中。

  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它在汉代已经出现,是中国古老民间艺术之一。顾名思义,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寄托了人们对新年喜庆吉祥的美好祈盼。

  早期,年画的主题基本都与驱凶避邪有关,随着年节风俗的演进,它逐渐成为一种与民间习俗变化相适应的“装饰艺术”。

  年画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由于它的发源和“门神画”有关,所以,年画的内容也多是面色凛然的“门神”,还有桃符、金鸡等元素。《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

  到了宋代,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年画更多代表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也逐渐有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年画也一度流行过。尤其在乡村,春节贴年画是很普遍的,浓墨重彩的构图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现在过年,家家户户的大门、窗户已很少看到年画的影子。在著名美术史论家薄松年看来,这跟节日观念的淡化、社会机制的转型等原因有关。

  “农历新年是一个重要的节庆,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年画,就是春节的‘报春花’。”薄松年说,“为什么我们的节日文化就这样淡化下去?这值得我们思考,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年画重归春节、重归新年”。

  对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年轻人的“吐槽”,他们之所以对年画不太感兴趣,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画内容陈旧,不够新颖,“过年的时候,如果不是有人特意提醒我去看,很难会注意它”。

  如何让年画带上“时尚感”?薄松年认为,社会观念在变,审美情趣也在变,对年画艺术来说,必须在内容、形式上有创新,“传统的东西有一些不错,可以古为今用,但不能全部古为今用”。

  “在年画的发展过程中,它一直是创新的,清代年画和宋代年画不一样,清代早期年画和清代晚期年画又不一样。”薄松年亦表示,年画艺术继续发展,还要建立新的作者队伍,更不能闭门造车,它是一种群众的艺术,作者要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大家的兴趣所在。

  在对“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的介绍中,确实也有这样的句子:要进一步促进包括设计师、美术师,和各大电商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与非遗传承人有效合作,推动传统工艺的发展。”

  “如此一来,通过种种举措吸引大家买年画、贴年画,这才是年画真正重回春节。”薄松年说道。

  萧放则表示,年画本来是年节消费品,要重回人们的生活,需要跟春节结合。一是要营造“贴年画”的文化氛围,令“过年贴年画”成为一种时尚;二是在创作中,要赋予年画新的题材、新的表现力,“‘年画重回春节’也许没那么容易,但我们可以努力”。(完)

编辑:吴葳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京拉开帷幕

  • 优势栏目

    第63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开幕

  • 优势栏目

    四川首家民办航空博物馆进展顺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