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邂逅时装 二十四节气也能穿上身-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创意

非遗邂逅时装 二十四节气也能穿上身

2018-06-12 08:55:17 中国青年报

  2017年1月,设计师张义超带着荣昌夏布,作为唯一中国时装设计师代表,参加西澳中国年系列交流活动。本次服饰秀,她带来60套融合荣昌夏布与荣昌安陶两大国家级非遗于一体的创意作品。

  从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研习,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

  上海大学已承办了13期研修班,涉及染织绣、银饰锻造、竹编木雕、青海果洛传统工艺等多项非遗技艺。非遗跨界音乐剧《白蛇惊变》汇集东阳竹编、缂丝、蜀绣、乱针绣、顾绣、银饰锻造等12项非遗技艺,6名上海大学研修班学员担任剧目的舞台美术和白蛇服饰的制作。

  东华大学作为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培养非遗传承人110余人。在“布衣经纶”中,东华大学师生与来自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的非遗传承人联手,创作了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与当地名茶联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与主题酒店共同出品的雷山刺绣靠垫……原生态贵州刺绣成为年轻人的个性消费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

  这场秀的设计师,都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陈彬的学生。在他看来,运用传统元素首先要有现代理念,“要让它变成现代的文化,能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我在教学过程中,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学生加入我们,共同创作,所以能在作品中看到英国思维与中国元素的融合;也会在国际舞台上表演,我已经带着这些作品到过英国、斐济等国,明年还将去波兰。”

  多样的非遗传承形式,连接传承人与设计师,打通民间与高校,也跨越了年龄的界限。北京十余所中学的学生设计的50套纸艺服装,以民族风、传艺荟、非遗谱三个系列,走上这个秀场,展示了青少年对非遗的理解和诠释。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袁爱俊介绍,纸艺服装与遗产教育结合这一做法,有着广泛的学校基础、课程基础和学生基础。本次活动展示的50套服装,就是从今年5月“第六届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纸服装展示活动”的30多所中学的233件作品中精选而来。而早在21世纪初,时任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的她就率先在国内倡导世界遗产教育,引领青年关注世界遗产,从中探寻华夏民族的精神力量。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故宫文华殿“变身”书画馆

  • 优势栏目

    “希望再过百年,手艺还能流传”

  • 优势栏目

    聚焦老工业基地 彰显新时代职工新风貌新作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